
2021年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
2021年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如下:
1、非婚生子女随母报户口,孩子的母亲可持子女的出生医学证明、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等,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办理孩子的出生登记。
2、如果无出生医学证明,孩子的母亲要持派出所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到相关司法部门做亲子鉴定,然后持亲子鉴定书,到派出所申请办理出生登记。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这一法条明确规定了即使是非婚生子女也拥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因此非婚生子女也可以上户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 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2022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
【法律分析】: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办理入户登记母亲需要准备以下资料:1、入户登记书面申请书,可以在办公大厅或者当地的政府网站下载;2、母亲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包括原件和复印件。因为是非婚生子女,因此不需要提供结婚证;3、非婚生子女的出生医学证明,以及亲子鉴定证明,包括原件和复印件。亲子鉴定证明主要指的是,公安机关指定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关系鉴定证明,非婚生子女必须出具此项证明。法律明确规定了即使是非婚生子女也拥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因此非婚生子女也可以上户口。一般情况下,非婚生子女可以随母报户口,孩子的母亲可持子女的出生医学证明、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等,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办理孩子的出生登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五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是怎样的
非婚生子女可以随母亲落户。母亲可持子女的出生医学证明、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等,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办理孩子的出生登记。如果没有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孩子的母亲要持派出所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到相关司法部门做亲子鉴定,然后持亲子鉴定书,到派出所申请办理出生登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七条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第六条
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包括哪些
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办理入户登记母亲需要准备以下资料:
1、入户登记书面申请书,可以在办公大厅或者当地的政府网站下载;
2、母亲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包括原件和复印件。因为是非婚生子女,因此不需要提供结婚证;
3、非婚生子女的出生医学证明,以及亲子鉴定证明,包括原件和复印件。亲子鉴定证明主要指的是,公安机关指定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关系鉴定证明,非婚生子女必须出具此项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五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非婚生子随母落户规定
非婚生子女要想随母报户口,需要母亲携带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自己的户口簿、身份证、以及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证明到孩子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五条: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第七条: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70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