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五险一金工资计算器
2021年上海社保代缴多少钱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收费标准:上海社保代缴的收费等于社保本身的费用+社保代缴的费用。
上海社保的费用:按照上海最低缴纳基数5975元来计算,其中企业缴纳需要缴纳的费用分别是:
残保金比例是:1.5%,费用是89.7元;工伤保险比例是:0.26%,费用是15.3元。
医疗保险比例是:9.5%,费用是567.7元;养老保险比例是:16.0%,费用是956元
失业保险比例是:0.5%,费用是29.9元;公积金比例是:7%,费用是174元
生育保险比例是:1%,费用是59.8元
五险企业缴纳:1718.4元
个人需要缴纳的费用分别是:
大病/补充/大额医疗比例是:0%,费用是0元;工伤保险比例是:0.0%,费用是0元
医疗保险比例是:2%,费用是119.5元;;养老保险比例是:8.0%,费用是478元
失业保险比例是:0.5%,费用是29.9元;公积金比例是:7%,费用是174元
五险个人最低缴纳:404.47
五险一金的费用:企业=1718.4元+174元=1892.4元,个人=627.4+174=801.4,总共是2693.8元。
五险一金计算器
以北京市为例:
1、北京五险一金缴纳比例表
养老保险北京2022五险一金计算器:单位缴纳比例20%北京2022五险一金计算器,个人缴纳比例8%
医疗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0%,个人缴纳比例2%+3元大病统筹
失业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个人缴纳比例0.2%
工伤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个人不缴费
生育保险:单位缴纳比例0.8%,个人不缴费
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比例12%,个人缴纳比例12%
2、北京五险一金缴费基数
(1)社保缴费基数
北京市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北京2022五险一金计算器的职工按照其本人2012年的月平均工资确定缴费基数。
其中,缴费基数上限按照本市2012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确定,最高不超过15669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本市2012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最低不低于2089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本市2012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最低不低于3134元。
(2)公积金缴存基数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统计局《关于公布2012年度北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通知》,2012年度北京市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223元。
因此,以本市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其缴费工资基数为5223元。
根据这一数据,北京公积金中心调整了缴存上限,从2013年7月1日起,2013年度北京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为3760元,本年度的缴存上限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96元。职工和单位月缴存额上限均为1880元。
北京工资计算器 五险
1、北京五险一金缴纳比例表
养老保险:单位缴纳比例20%,个人缴纳比例8%
医疗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0%,个人缴纳比例2%+3元大病统筹
失业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个人缴纳比例0.2%
工伤保险:单位缴纳比例1%,个人不缴费
生育保险:单位缴纳比例0.8%,个人不缴费
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比例12%,个人缴纳比例12%
2、北京五险一金缴费基数
(1)社保缴费基数
北京市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职工按照其本人2012年的月平均工资确定缴费基数。
其中,缴费基数上限按照本市2012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确定,最高不超过15669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本市2012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最低不低于2089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职工,缴费基数下限按照本市2012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最低不低于3134元。
(2)公积金缴存基数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统计局《关于公布2012年度北京市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通知》,2012年度北京市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223元。
因此,以本市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其缴费工资基数为5223元。
根据这一数据,北京公积金中心调整了缴存上限,从2013年7月1日起,2013年度北京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为3760元,本年度的缴存上限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96元。职工和单位月缴存额上限均为1880元。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7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