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的产假是多少天?
第五十条 区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超生一个子女的,对男女双方分别按计征基数一次性征收三倍社会抚养费;超生二个以上子女的,以超生一个子女应当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为基数,对每个超生子女以超生子女数为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二)有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对男女双方分别按计征基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以生育行为发生时本市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额为征收的计征基数。被征收人上年度实际收入高于本市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额的,对其超出部分应当按照超出部分的两倍加征社会抚养费。
深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男方陪护假有什么规定?
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深圳女职工生育的,享受基本产假和奖励产假:一、基本产假凡是生育的女职工均可享受,标准为98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二、奖励产假仅限合法生育的享受,标准为30天。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一条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三十日的奖励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深圳产假多少天2021新规定?
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夫妻,女方享受八十日的奖励假,男方均可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假期内不影响工资待遇。广东省陪产假规定1、广东省男职工计划生育内生育子女可以享受15日陪产假。
2、计划内生育二孩,广东男职工也享受15日陪产假。【政策条例】:第三十条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八十日的奖励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参考依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法定陪产假工资规定相关条例规定广东省男职工陪产假期间工资待遇不受影响。1、《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2、《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产假、看护假、计划生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其正常劳动并支付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法律依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二孩及再生育也享受陪产假根据新的广东省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二孩也享受陪产假。同时符合规定情形的再生育也享受陪产假。再生育情形具体如下:
1.已生育两个子女的夫妻,经地级以上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鉴定,其中一个或两个子女均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且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可再生育一胎子女;
2.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未生育,另一方生育一个子女,再婚后生育一个子女的,可再生育一胎子女;
3.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未生育,另一方生育两个或以上子女的,可再生育一胎子女;
4.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生育一个或两个子女的,可再生育一胎子女;
5.再婚夫妻经批准再生育的子女,经地级以上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鉴定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且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可再生育一胎子女。全国各地陪产假天数一览7天:天津、山东;10天:上海;15天: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广东、海南、重庆、贵州、青海;20天:湖南、四川;25天:内蒙古、广西、宁夏;30天:甘肃、云南;1个月:河南;
【特殊情形】:
1、安徽10天,异地生活20天;
2、陕西15天,异地生活20天。
深圳产假多少天2021新规定?
根据《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修订案)》规定,从条例公布之日起产妇可以享受的产假天数为98+80=178天。
新修订的《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条规定,居住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公民和户籍在本省而居住在省外的公民,以及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组织应当遵守本条例。因此,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不论户籍所在地,均依法享有以下假期。
产假规定:
(一)顺产98+80=178天。
(二)难产98+30+80=208天。
(三)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说明:这里的多胞胎指的是一次多胎的情况,并不是第二胎、第三胎的意思。)
(四)独生子女假35天取消。
(五)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终止妊娠的,根据医疗机构的意见,享受15天至30天产假;怀孕4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终止妊娠的,享受42天产假;怀孕满7个月终止妊娠的,享受75天产假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7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