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屋遗产继承过户手续如何办理
房屋遗产继承过户流程是:
1、房产继承先到被继承房产公证处办理房产继承公证,再到交易中心办理房产继承手续。
2、公证需要带的:①到被继承人所属派出所开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②到死者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开具继承人证明;③继承人的身份证明;④被继承的房产证或其他证明文件。⑤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遗嘱继承的情况)。
3、房产继承所需提交资料:①房屋全部权证书;②继承公证;③继承人身份证及复印件;④房屋全部权登记申请书。
房产抵债如何办理过户手续
房产抵债办理过户手续应经抵押权人同意,向银行出具双方关于房屋产权变更所达成的书面协议,经银行核查联系担保公司担保,余款付清注销抵押权取回房产证后进行过户。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
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抵押的房产如何过户?
抵押的房产过户时有以下几种:\r\n1、卖方个人还清银行的贷款,取消抵押,然后才能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双方首先达成产权变更协议,然后在公证处进行公证,待卖方付清银行贷款后,买方才可以从银行取出房产证,解除抵押登记手续。买卖双方在根据公证协议书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完成过户。\r\n2、买卖双方协商,向银行出具双方关于房屋产权变更所达成的书面协议,若银行能够同意产权变更,借款人由卖方变更为买方,银行会出具证明,在房屋已设抵押权情况下办理变更登记,若银行不同意变更,买卖双方需要按照方法一进行过户。\r\n3、赎楼。卖方找担保公司担保然后把余款付清,取出房产证,然后办理过户登记,之后再由卖方偿还担保公司的借款。\r\n4、我国法律不支持签协议过户。若是买卖双方觉得这种方法不好,可以找靠谱的中介公司办理。买卖双方需要先支付一定手续费让中介垫资进行解贷,卖方拿到房产证,将房产过户到对方名下,买方再进行按揭还中介公司资金。\r\n更多关于抵押的房产如何过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北京房产继承过户流程是什么
(一)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要到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注销户籍,办理死亡证明:
(二)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要到区或市公证处(原外销商品房到市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房产继承分两种:一是遗嘱继承,二是法定继承。需要提交的材料有:
1、被继承人死亡证明:
2、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需要该套房屋的产权证明或其他凭证:
3、户口簿或其他可以证明被继承人与法定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的证明文件:
4、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需要继承人的身份证件:
有遗嘱的继承权公证另需提交的资料:被继承人所立遗嘱(该遗嘱必须是已公证过的遗嘱)。
《北京市不动产登记工作规范》
1.4.2一体登记原则
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和森林、林木等定着物所有权登记应当与其所附着的一地一并登记,保持权利主体一致。
土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查封登记的,该土地范围符合登记条件的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和森林、林木等定着物所有权应当一并登记。
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和森林、林木等定着物所有权首次登记、变更登记、车专移登记、抵押登
记、查封登记的,该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和森林、林木等定着物所有权占用范围内的地使用权应当一
并登记。
1.4.3连续登记原则
不动产未办理首次登记的,不得办理其他登记,但下列情形除外:
1.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抵押预告登记的;
2.在建建筑物抵押权登记的;
3.预查封登记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有抵押的房子是否能过户
一、抵押给银行的房子可以过户吗
抵押给银行的房子是可以过户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前提是提前将银行抵押贷款还清,或者经过银行同意后将剩余贷款转让给买方,也就是所谓的转按揭手续,这些条件满足下,抵押给银行的房子就可以过户了,否则就不行。
二、房子过户有几种方式
1、赠与过户
赠与过户一般是父母将房屋过户给你,也可以说是直系亲属之间的分家析产过户,这种过户方式可以说是最省钱的,只需要花费几百元的手续费即可,一般是每平6元的手续费、60元的产权转移登记和工本费,这种房子若是后期要出售的话,就需要缴纳较高个人所得税。
2、继承过户
继承过户方式一般存在于遗嘱继承或者是父母老去之后的自然继承,办理继承过户手续时需要先原产权人的户籍注销,也就是说要开具死亡证明才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去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手续。
3、买卖过户
买卖过户是比较常见的过户方式,直接转让房产即可,但是需要支付不少税费,不管是卖方,还是买房都要交税,买房需要交契税、印花税、交易手续费等,卖方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2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