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公司合同主体有: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那么,你知道分公司合同主体适格被告吗?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以下是知芒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一、分公司合同主体适格被告吗?
是否适格被告就要看实际的情况;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依法成立,并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分公司可以作为被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分公司,不能单独作为被告,应当以设立该分支机构的法人为被告。
《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二条,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1、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
2、其他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组织。
3、经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
4、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人独资企业;
5、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法人的分支机构;
6、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
7、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企业;
8、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第五十三条,法人非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者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以设立该分支机构的法人为当事人。
二、分公司可以对外签订合同吗?
可以,分公司可以单独对外签订合同,但是一般需要总公司的签字,分公司对外不承担责任,由总公司来承担。第三人与分公司签订合同的,总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实践中,为了减少麻烦,总公司可以授予分公司一定的权利来签署合同,这样在总公司授权范围内签署的合同也是有效的。
分公司超越代理权签订的合同,总公司可以在相应的时间内进行追认。在相应的时间内未做追认的,视为拒绝追认。追认的时间为一个月。
三、合同主体不适格有何法律风险吗?
法律对一些商业活动主体有特殊要求,在从事这样的经济活动时,若主体不适格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不能产生预想的法律效果。一些商人利用这种规则,故意制造主体不适格情况进行欺骗,给当事人造成法律风险。
无权代理、公司内部机构或分支机构、无行为能力人等缺乏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对外签订合同也属于主体不适格的情况,但这些情况较易识别。需要注意的是当主体符合普通的民事主体资格,仅仅在特定交易中属于不适格主体时,带来的法律风险就更具有隐蔽性,普通经营者难以准确识别。
1、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法律禁止一些主体从事特定交易活动,若对方恶意利用这种禁止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企业同亲面临法律风险。如众所周知在经济交往中为提高自己履约能力的可信度,常常采用提供担保的方式,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以这样的主体提供担保实质上并没有任何担保效果。
2、合同义务部分为第三人才能履行
这种主体不适格更为隐蔽,合同主体并非不符合合同所有内容,而是合同部分内容必须特定第三人才能完成,这样会导致部分合同内容无效或效力待定。这种情况需要认真理解合同内容才能够准确识别。常出现在与集团公司合作,为交易方便将若干个公司共同履行的义务纳入到一个合同中约定。
签订合同的主体一旦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此时就算当事人有签订合同,也会对导致合同不发生效力,但并不一定合同就是无效的,因而可能出现表见代理等情况,这个时候签订的合同经过追认,那么还是会发生效力,不过在追认之前一般就属于效力待定。
3、无权处分人
当交易主体无权处分合同标的,将影响合同效力。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买卖合同,如技术秘密许可合同,许可方并非技术秘密的合法拥有人,甚至是许可方侵权获得的技术秘密,带来的法律风险危害不容忽视。一些市场主体利用无权处分,将自己能够控制的合同标的以非权利人名义签订合同予以处置,一旦感觉交易对自己不利,就主张合同无效,阻止交易进行。而根据法律规定,企业只能追究其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损害十分严重。
4、不具有法定的资格
法律规定一些商业活动只能由具有特定资格的民事主体才能进行,而普通民事主体从事这些活动将导致主体不适格。这类关于法定资格的规定,常见于一些部门法规,建筑、医药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往往有此类限制性规定。若因不符合法定资格将导致合同无效,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损害通常难以预计。
以上就是由知芒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分公司合同主体适格被告吗”的相关内容,我们从中了解到如果这个分公司只要有单独运营的条件的话,那么对于签订的合同是可以被作为诉讼的主体,并承担相关应的责任。这方面的知识有点复杂但也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知芒网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在线客服。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14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