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窃2800是否可请求不起诉
在盗窃案件涉案金额为2800元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可予以不起诉:(一) 犯罪已超过法定追诉时效;(二)情节轻微且社会危害性较小,不构成犯罪;(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亡;(四)经特赦令免于刑事处罚;(五)依据刑法规定属于自诉案件,但未提起诉讼或撤回诉讼请求。
盗窃2800已经构成盗窃罪,一般是要起诉的,但是如果没有达到当地的盗窃罪立案标准是可以不起诉的。
盗窃价值2800元的手机,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但这些都需要司法机关来裁定。
盗窃罪六千元人民币.累犯.判多长时间?能否免于刑事诉讼?
在中国,盗窃罪的量刑标准与涉案金额直接相关。对于累犯来说,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再犯可能性,通常不会免除刑事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盗窃金额达到六千元人民币,且犯罪者为累犯,将面临一定的刑事处罚。
盗窃价值6000元,数额较大,已经涉嫌盗窃罪,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例如,若犯有盗窃罪,且数额较大或属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以及扒窃者,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以罚金。而累犯则需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加重刑罚,但具体的加重幅度并无明确标准,需由法官根据整体案情进行裁量。因此,累犯案件的判刑期限主要取决于犯罪罪名与情节轻重。
盗窃1万左右的不起诉案件
这种情况,可以争取免予刑事处罚,或者不起诉,至少可以争取缓刑不坐牢。这种情况属于数额较大,达到了盗窃罪立案追诉标准,法定是三年以下。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按照盗窃公私财物共同犯罪的从犯,依法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达到1000至3000以上,构成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犯罪事实,此范围内,如果知罪认罪悔罪,情节轻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起诉或免于处罚,必要的时候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罚。A、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法律分析:若盗窃金额达到一万三千元,属于数额较大,将构成盗窃罪,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百七十六条*款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如果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给被害人。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偷盗一般查多久就不查了
1、偷盗一般在结案后就不查了。刑事案件中,案件一般须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理判决三个阶段。一般需要五六个月。如果案件情节轻微,简单,可以适用简易程序或者速裁程序,时间相对短一点。
2、对于偷盗这类案件,一旦结案,通常就不会再进行调查。刑事诉讼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公安机关的侦查、检察院的审查起诉以及法院的审理判决,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大约五到六个月的时间。如果案件事实清晰、情节轻微,可适用简易程序或速裁程序,调查时间会相应缩短。
3、偷盗侦查结案就不会查了。偷盗,释义指的是在不经主人的允许之下,拿走属于主人的东西就称为偷盗。是违法的行为。侦查,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机关为查明案情,收集犯罪证据材料,证实和抓获犯罪嫌疑人,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依法采取的一系列专门调查手段和强制性措施。
4、一旦超过20年,犯罪行为就可能被视为已过追诉时效,警方可能不再继续侦查。然而,如果案件已经立案,即使过了20年,侦查机关仍然有权处理该案件。轻则可能受到治安处罚,而涉及数额在1000-3000元以上的盗窃案,可能构成盗窃罪,面临较高三年以下的刑期。
5、偷盗一般查20年就不查了。超过了20年已经过了追诉时效了,洞销所以警方不再侦察的时间为20年。但是如果侦纳亏游查机关对盗窃罪已经立案处理的。
盗窃罪5000元不起诉的条件是什么
若犯罪嫌疑人能够提供充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或者其行为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百七十七条中所列举的不起诉情形,那么检察院也会依法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法律分析:若某一地区的刑事立案标准为5000元,则盗窃4000元的行为将不会受到起诉,因为此情况未达到犯罪标准。此外,若犯罪嫌疑人未满14周岁,则无需立案。 不起诉的适用范围:该术语指明检察院依法决定不起诉的法定情形。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三)被害人谅解的;(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盗窃罪争取检察院不起诉的条件如下: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类案件经审查,如果并不十分严重,亦无须通过提起诉讼或走入刑事程序来追究责任;在必要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也应当对这种情况实行行政处罚。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74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