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通俗例子(不当得利的经典案例)

律来帮
商家名称:
律来帮
商家认证:
VIP会员
手机号码:
18365284851
添加微信:
18365284851
温馨提示:
请说在创想鸟看到,优惠更多

举例说明哪些事实是不当得利?

1、不当得利是指非因当事人意思或者法律原因,仅仅因事实获得利益情况。2、例子1:甲乙两个鱼塘相邻,下雨后池水上涨,甲鱼塘的鱼苗游到的乙鱼塘,那么乙鱼塘所有人则是不当得利人。例子2:甲谎称某药有治疗胃病的良好功能,乙欣然订立买卖合同后购买,后发现该药质量低劣,遂发现受到甲的欺骗,撤销了该买卖合同,此时甲卖药所得价款属于不当得利。3、受损失一方可依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要求对方返还该利益,对方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什么叫不当得利?

首先纠正一下,拾得遗失物不是法律上规定的不当得利。《民法典》第314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从你举得的例子来看,10万元现金属于他人的遗失物,而矿泉水瓶属于他人的遗弃、丢弃物,法律规定遗失物需要返还,而并没有规定他人丢弃的物品需要返还。所以,并不矛盾。

民法上“不当得利”指什么

一,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民法典》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以及民法学通说原理,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因此不当得利是指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相对应遭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这是对于不当得利的基本理解。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985条的规定,认定不当得利成立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一方获得利益、他方受有损失、获得利益与收到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

首先,所谓一方获得利益,是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财产积极增加,指财产本不应增加而增加;第二种情况,财产消极增加,指财产本应减少而未减少。

其次,他方受有损失。同样这里的损失并不是侵权赔偿中的损失,而是相对于取得利益方而言,另一方的利益因为利益转移导致的利益减少,或者债务增加。

第三,一方获得利益与另一方受到损失之间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这是司法实践中认定不当得利之债是否成立的一个重要依据,获益的另一面必然有他人的损失作为一个对等关系。如果一方获得的利益并不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则不构成法律上的不当得利。

第四,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如果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是不成立不当得利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甲把房屋出租给乙,月租金是2000元,租期是5年。在租期内,乙未经甲同意,将房屋转租给丙,月租金4000元,租期4年。第一个问题,对于乙获得的2000元差价,甲能否对乙主张不当得利?答案是不能。因为乙获得该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法律依据来自甲乙之间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这一合法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上的原因。在甲乙租赁合同存续期间,根据《民法典》第720条,乙对房屋享有收益的权能。乙虽擅自转租,但乙每个月取得租金4000元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所以对甲不构成不当得利。

那什么时候构成不当得利呢?若甲因乙擅自转租,甲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乙擅自转租之日起6个月,通知乙解除甲乙的租赁合同。解除合同后,乙拒不返还房屋,继续出租房屋给丙,则自合同解除之日起,乙对房屋丧失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其收取的租金差价就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甲据此对乙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二,不当得利的排除情形

《民法典》第985条专门针对排除不当得利的情况进行了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以下三种情形都属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范畴:

①因履行道德义务的给付排除在不当得利之债外,目的在于调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使法律规定符合一般的道德观念。

举个小例子,乙被收养,乙的亲生母亲老年之后缺乏生活能力,没有生活来源,乙误以为自己对于亲生母亲负有赡养义务,乙就对缺乏生活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亲生母亲按月支付赡养费,支付了5年以后,亲生母亲订立遗嘱将财产遗赠给他人。乙心里不是滋味,就找到律师,询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赡养亲生母亲的义务,律师说,你没有,你被收养了,你和她之间的母女关系已经解除了。乙才知道原来没有赡养义务,要求对亲生母亲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这种情况,确实是构成不当得利,乙没有赡养义务而误以为有。但支付赡养费,属于非债清偿,虽然自始缺乏给付目的,但属于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因此,双方间虽成立不当得利关系但是排除了利益受损人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②债务人为清偿未到期债务而提前给付也排除在不当得利之债的适用范围外,主要原因是债务未届清偿期的抗辩并不是永久性抗辩,债务到期前的清偿,债务并非不存在,债权人受领给付,不能称之为无法律上的原因。

例如,甲在债务届满前6个月偿还了借乙的一个亿,后来觉得一个亿,提前六个月归还太亏了,理财可以理出好多呢,由此依据不当得利之债要求乙再还回来。甲提前归还债务的情形虽然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但法律对于这种情况明确排除了受损失一方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甲不能主张不当得利之债。

③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目的在于维护诚实信用,禁止当事人出尔反尔,理论基础在于禁反言原则。

例如,生效判决已经确认双方的债务不存在、无效或被撤销,给付人明知判决生效的情况下依然清偿了本不应给付的债务,则属于明知无给付义务的债务清偿。这里的重点在于“明知”而非“误解”,明知无给付义务而向对方支付相关钱款,这是其对自己财产的合法处分,钱款支付至对方,处分完毕,所有权已发生转移,给付人不得以不当得利为由主张返还。

这里我们还需注意区分第三人代为清偿问题,第三人清偿债务后不能因为其与债权人之间没有债务,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而只能取得原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两者分属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适用亦不一样。《民法典》在第524条新增加了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即:“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是债务人和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此处债权转让的规定就排除了第三人向原债权人主张不当得利的可能。

三,不当得利的司法认定

一、对不当得利的性质予以准确定性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并不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当得利请求权经常会与物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竞合,而当事人往往会选择其他请求权。由于我国并没有采纳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在合同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受损失的人一般会直接依据物权请求权要求受领给付的一方当事人返还,而不会再去行使占有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因权益侵害发生的不当得利中,当事人和法官通常都会直接适用侵权责任制度规则。并且,在不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情况下,为了公平,法院也会以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公平原则作出裁判,其实是一种向一般条款逃逸的现象。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首先要重视不当得利的价值和功能,明确不当得利的性质,与其他请求权基础进行区分。

二、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

不当得利的一方获利、使他方利益受损两个要件属于权利发生要件,应由不当得利债权人承担证明责任,这一点在理论和实务界都是毫无争议的,而有关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的难点问题,集中在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一点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作为一个消极事实,其是否可以定性为请求权发生要件,需要我们从实体法出发进行综合分析。

按照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主张权利的一方就对其有利的权利发生要件负有证明责任。因此不当得利的请求权人应对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一要件承担证明责任。而这一观点的反对者们提出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属于消极事实,依照证明责任的消极事实学说,为消极的事实陈述的人不负证明责任。

我们认为,应将给付型不当得利的举证证明责任分配给原告,主要出于以下考量:首先,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总体原则,对于举证责任倒置应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准。我国立法并未规定不当得利纠纷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既然主张被告系不当得利,就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其次,认为应当由被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观点,其主要的论据是一方获益没有法律根据属于消极事实,消极事实不易举证。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没有法律根据并非全部为消极事实,也存在积极事实。例如因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形成的不当得利,原告当初进行给付的原因以及事后法律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给付目的不存在的事实均属于积极事实,原告对此举证并无大碍。退一步讲,即便是存在消极事实的情形,例如原告因输入号码有误而向他人手机账号存入话费,原告可以通过证明自己的手机号与被告的手机号有多位数字一致、极易混淆予以主张,可见原告并非无法证明。

再次,不当得利诉讼其实是对已发生给付行为的一种撤销,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对以往交易往来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扰动,原告作为诉讼的发起者,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以此来督促原告谨慎起诉。假如由作为受益人的被告来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原告只需要起诉,被告就被拉入诉讼并且要承担举证不能即败诉的重责,如此之低的诉讼成本极易导致原告滥诉,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造成损害。

三、不当得利的返还内容

无法律上原因而受有利益,应当返还的是得利人所取得之利益。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1.原物存在的,返还原物以及因为原物而取得的其他利益(包括原物的孳息以及使用利益);2.原物不存在的,折价赔偿;3.原物毁损后存在代位物的,比如因原物毁损而获得的保险金、补偿金、赔偿金,应返还原物的代位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原物折价后偿还的价值额的计算,在理论上存在“主观说”与“客观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举例而言,当得利人所受领的利益为某物的所有权时,该物的市场价值为5万元,当得利人以6万元或4万元的价格将该物转卖给善意的第三人时,因第三人善意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得利人不能原物返还。此时,依据“客观说”,得利人应当返还的是该物的市场价值5万元,而不论得利人转让该物时的价额为6万元或4万元;而依据“主观说”,则认为得利人应当偿还的为其转卖该物所得价款,如所得价款为6万元,则应当偿还6万元,所得价款为4万元则应当偿还4万元。目前,通常采用客观说,因为受领人以原物为手段、依据法律行为所取得的对价,不属于其所有利益以及基于该利益产生的孳息。

不当得利通俗例子(不当得利的经典案例)

消息提醒:福州的白女士添加了微信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700025.html

(0)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08:09:57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08:10:12

相关推荐

  • 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的方面有)

    什么叫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本人理解:就是为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设置的机构(审判、检察等)、职权以及规定其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规范和制度的总和。 1、司法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公道的社会基础性秩序,只能由司法来维系,司法是社会冲突的减压阀。 3、司法另一功能:保障民众不受政府权力的侵害。司法也是政治冲突的减压阀。 4、司法体系改革原则或亦…

    2025年3月31日
    100
  • 公司法人的责任(公司法人的责任和义务)

    公司法人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公司法人需要负以下法律责任: 1、公司是企业法人,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

    2025年3月31日
    100
  • 民法典的内容有哪些(民法典的内容有哪些手抄报)

    民法典的内容有哪些 民法典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婚姻家庭、继承和侵版权责任权,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

    2025年3月31日
    100
  •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关于婚后父母出资的理解)

    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全文) 婚姻法解释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于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八月九日 法释〔2011〕18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

    2025年3月31日
    100
  • 什么是侵权(什么是侵权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除法律规定的特别)

    侵权是什么意思? 侵权(delict)是指侵害他人权利或利益的行为。包括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前者指行为人基于过错直接致人损害,因而适用民法上一般责任条款的行为;后者指行为人虽无过错,但依民法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应承担责任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一种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因此侵权行为也可以称为一种侵害行为,这可以从词源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在英语中,“…

    2025年3月31日
    100
  • 专利侵权案例典型6例(专利侵权案例典型6例判决书)

    互联网的专利侵权案例有哪些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4月15日发布2014年度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QQ商标争议行政案、苹果APP著作权侵权案、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马爱侬仿冒不正当竞争案等数起涉互联网案件入选。 案例一 通信控制系统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案 【案情】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是名称为“用于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的自动功率控制系统”的…

    2025年3月31日
    100
  • 行政法案例分析(行政法案例分析1000字)

    行政法经典案例分析 本案66户农民是否有权对乡政府弃粮种花的“倡议’’行为提起诉讼,首要的关键是政府的“倡议”行为属于“行政指导”,还是“具体行政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8号)第1条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行…

    2025年3月31日
    100
  • 民事案例(民事案例分析)

    打架民事纠纷案例 打架斗殴导致双方伤害的,根据双方责任大小承担责任,如果是轻伤以下可以协商解决,如果构成轻伤,属于刑事自诉案件,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或通过派出所进行调解,如果不服,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分析 如果打架对双方造成伤害,应按照双方的责任承担责任。如果是轻伤,可以通过协商解决。构成轻伤的,属于刑事自诉案件,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通过派出所调解。如果不…

    2025年3月31日
    100
  • 合同法(合同法和民法典的合同法有区别吗)

    合同法的概念,特征 合同法的概念和特征合同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应界定为除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协议以外的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主体间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进行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行为。合同的这一特征区别于单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是基于民事主体单方…

    2025年3月31日
    100
  • 仿商标侵权案例大全(商标仿冒案例)

    互联网的专利侵权案例有哪些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4月15日发布2014年度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QQ商标争议行政案、苹果APP著作权侵权案、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马爱侬仿冒不正当竞争案等数起涉互联网案件入选。 案例一 通信控制系统发明专利权无效行政案 【案情】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是名称为“用于码分多址(CDMA)通信系统的自动功率控制系统”的…

    2025年3月31日
    100
  • 酒店服务案例(酒店服务案例小故事短)

    酒店客房服务案例怎么写 叫醒失误的代价 【案例】尧是刚从旅游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某酒店房务中心是为了让他从基层开始锻炼。今天是他到房务中心上班的第二天,轮到值大夜班。接班没多久,电话铃响了,小尧接起电话:“您好,房务中心,请讲。”“明天早晨5点30分叫醒。”一位中年男子沙哑的声音。“5点30分叫醒是吗?好的。没问题。”小尧知道,叫醒虽然是总机的事,但一站…

    2025年3月31日
    100
  • 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简短)

    劳动方面的名言警句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劳动方面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劳动方面的名言警句 1、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3、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

    2025年3月31日
    100
  • 侵权指的是什么权(侵权指的是什么权力)

    什么是侵权 侵权就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举些例子,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 1、法律面前一切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权、出版权、集会权、结社权、游行权和示…

    2025年3月31日
    100
  • 交通事故赔偿案例(环卫工人交通事故赔偿案例)

    交通事故赔偿案例二 1.医疗费,朱某某共产生102323.98元,有相应的医疗文证予以证实,且与本次交通事故具有关联性,本院予以认定,其中非医保用药为9232.40元。 2.营养费,朱某某主张1800元(20元/天×90天),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认定。 3.误工费,朱某某主张18000元(100元/天×180天)。朱某某主张事发前从事农田耕种及打零工,日工…

    2025年3月31日
    100
  • 关于民法典的简单手抄报(有关民法典的手抄报简单)

    2020民法典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凝聚着14亿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梦想。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民法典 手抄报 简单又好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民法典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民法典资料大全 一、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精神。…

    2025年3月31日
    1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