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医专分类招生标准是什么2022?
遵义医专分类招生标准是:
(一)参加全省高考报名的2013年(含)以后毕业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且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须完成11门课程考试,考试成绩8门课程达到C等及以上等第。
(二)已参加我省高考报名的应、往届中职毕业生。
(三)高中毕业生报考临床医学专业需达到数学为B等及以上等第,报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需达到化学为B等及以上等第,报考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需达到物理为B等及以上等第。
(四)中职生毕业生报考护理(含方向)、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医学、助产专业必须为中职医药卫生类专业毕业,报考其余专业不限中职毕业专业。
(五)贵州户籍退役军人和我省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
报名时间及方式:
(一)填报时间:2022 年3 月14 日09∶00 至3 月20 日17∶00。
(二)凡符合报考条件的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须登录省招生考试院网站,根据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分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填报一所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
(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报名及志愿填报时间和办法另行通知。
现场报名时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户口簿原件、学历证明(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同时提供:
1.退役军人须持有《退出现役证》。
2.农民工须持在黔务工6个月及以上务工证明(劳动合同证明、在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等在黔务工证明)。
3.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后,持下岗失业证明材料。
4.企业员工须持在黔务工6个月及以上务工证明(劳动合同证明、在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等在黔务工证明)。原则上由我省企业集体向我校提出报名需求。
5.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人员须持农业农村部门的相关证明材料。
以上内容参考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分类考试招生章程
遵义医专2022分类招生人数
公共卫生管理25人,护理(口腔护理方向)20人,护理(老年护理方向)75人,护理(母婴护理方向)35人。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有60多年办学历史。学校坐落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占地面积1394亩,建筑面积59。8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含直属附院),设有6个系2个教学部、25个专业及方向(含2020年拟新增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预防医学为国控专业。
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药学专业是中央财政以奖代补重点建设专业。学校目前有实习实训基地160多个,其中,中医学专业是贵州省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临床医学是省级校企共建基地。
遵义医专历年招生人数
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贵州2021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12人。
1.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在贵州2021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10人;
2.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贵州2021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104人;
3.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贵州2021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45人;
4.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专业在贵州2021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80人;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大专还是中专
大专。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1956年,遵义卫生学校创建。1986年,遵义中医学校创建。2006年2月1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遵义卫生学校、遵义中医学校合并升格为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6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
校训:勤学,敏思,精业,济世
勤学,韩愈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学”是立学之基,成才之径。
敏思,既有思维敏捷的意思,也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之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于思考,即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即提高思考的效率。勤思、善思才能形成敏捷的思维。教师要敏思,思考课堂,思考学生,思考教育;学生要敏思,思考学习,思考成长,思考人生。
精业,就是要求医专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努力求真,切实务实,精益求精。
济世,取“悬壶济世”之意。要求医专人要有“四心”,即以“责任心、奉献心、热情心、自信心”行天使之使命,守医德之典范。由此体现出医学生誓词核心思想——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8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