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节日高速公路免过路费
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包括: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
客观地讲,高速公路实行节假日免费通行后,的确有可能带来交通格局的显著变化,比如车流量的急剧增加、收费与免费车辆的协调管理等等。但从众多业内人士的“诉苦”中,给人们的感觉似乎不是难在“技术”层面,而是纠结于“利益”受损。据专家测算,几个重大节假日加在一起,全国每年将减少200多亿的收费收入。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实施范围:
1、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2、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3、免费通行的收费公路范围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依法批准设置的收费公路(含收费桥梁和隧道)。各地机场高速公路是否实行免费通行,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免过路费的节假日有哪些?
春节,清明,劳动节,国庆节。
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文件《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仅针对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重要节假日,实施七座(包括七座)以下小型客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但不包括元旦、端午节和中秋节。
高速免费有哪些节日
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零点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点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在非免费时段进入高速公路,但出高速的时候是免费时段,则属于免费通行;在免费时段进入高速公路,但出高速公路时是非免费时段,则不属于免费通行的范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法律依据
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免费通行的收费公路范围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依法批准设置的收费公路(含收费桥梁和隧道)。各地机场高速公路是否实行免费通行,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哪些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
仅针对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重要节假日总共22天,实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不包括元旦、端午节和中秋节。需要注意的是,免费时段是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八十二条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有下列行为:
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
在匝道、加速车道或者减速车道上超车;
骑、轧车行道分界线或者在路肩上行驶;
非紧急情况时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
试车或者学习驾驶机动车。第八十五条
城市快速路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参照本节的规定执行。
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指定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
免高速费的节日有哪些?
免高速费通行的节假日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的连休日。
免费时段是从节假日首日零点至最后一天的24点。免费车型是7座及以下的小客车。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实施范围:
1、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2、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3、免费通行的收费公路范围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依法批准设置的收费公路(含收费桥梁和隧道)。各地机场高速公路是否实行免费通行,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8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