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行征信中心官方网址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网址:网页链接
2006年3月,经中编办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又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同时为落实《物权法》关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职责规定,征信中心于2007年10月1日建成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并对外提供服务。
2008年5月,征信中心正式在上海举行了挂牌仪式,注册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年3月15日施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明确了征信系统是由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定位。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主要职责:
1、负责拟订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建设的发展规划。
2、承担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建设、并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
3、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及规章,组织实施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动产融资登记系统运行工作。
4、负责制订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动产融资登记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技术标准。
5、负责与商业银行及有关方面的业务技术联系协调工作,采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
6、负责汇总和分析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及时提出分析报告。
7依法向商业银行及有关方面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服务,及其增值应用和市场推广。
8、依法受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运行中的异议。
9、负责组织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业务知识及产品的培训。
10、负责组织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
11、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或交办的其他事项。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主要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中心概括
怎么登录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网
可以点击网站,按照下面的步骤即可登录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网。
1.新用户需要以真实姓名注册。如果您已经注册,您可以直接登录,单击“新用户注册”。
2.提交注册信息、实名、身份证号码、普通身份证可以选择身份证、其他军籍卡、香港和澳门身份证等。检查下一步“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并按提示完成注册。
3.如果您以前注册过,请直接登录。如果您忘记了登录名,您可以单击以检索它,系统会将其发送到保留的移动电话。
4.注册后登录系统,进入欢迎页面。您可以看到左侧有两个模块,信息服务和用户管理。
5.点击“信用服务”,选择“申请信用信息”,然后检查需要获取的信用报告类型(一般检查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汇总、个人信用报告)6.然后点击“获取验证码”;输入您在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然后单击“提交”。提交后,系统会在24小时后提示您访问平台以获取结果。
7.收到验证码后,可以登录平台查询结果。事实上,客户除了可以登录官方网站外,还可以携带身份证到当地人民银行或央行授权的商业银行分行的自助查询机上查询个人信用。
拓展资料:
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方式:
①检查我的信用报告个人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提供有效身份证原件供审核,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申请表》,并留存有效身份证复印件备查。有效证件包括: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必须复印复印件)、军人身份证、军人身份证、护照、香港和澳门居民内地旅行证、台湾同胞大陆旅行证、外国人居留证等。
②委托他人查询信用报告委托查询点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代理人应提供原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授权公证书进行检查,同时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申请表》,并留下一份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授权公证人证明原件供日后参考。您也可以自行准备和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申请表。
征信中心个人信用查询登录入口
1.平台首页
点击”马上开始”。
2.用户注册
①点击”新用户注册”。
②填写标识信息、验证码,阅读服务协议,点击”下一步”。
③填写用户基本信息,然后点击”提交”。
④注册完成,页面提示用户注册成功。
3.新用户查询信用信息产品
①填写登录名、密码、验证码,点击”登录”。
②新手导航。
③点击”确定”,进入以下页面,点击”下一步”。
④安全等级变更
1)如果选择银行卡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首先点击”获取银联认证码”按钮,跳转至银联页面,具体操作参见”银行卡验证”。
获得银联认证码后,输入银联认证码和图片验证码后,验证完成。
2)如果选择数字证书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用户插入数字证书验证身份,具体操作参见”数字证书验证”,验证通过后进入下一步。
3)如果选择问题验证,进入以下页面:
仔细核对本人信息,正确回答验证问题,点击”下一步”。
⑤开通快捷查询
通过数字证书或银行卡验证身份的用户,进入开通快捷查询页面。开通快捷查询后,可通过输入手机动态码验证身份、快捷提交查询申请。用户可选择是否开通快捷查询,点击”下一步”。
选择问题验证的用户,略过此步。
⑥选择个人信用信息产品,提交查询申请。
⑦获取信用信息产品(非实时)
提交查询申请后的24小时后,用户登录平台,点击”信息服务”—”获取查询结果”,输入平台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的身份验证码,查看选择的信用信息产品。
提交成功后,页面展示查询结果。(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结果展示样例如下)
扩展资料
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介绍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了解本人信用状况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方便社会公众便捷地获取本人信用信息,进一步拓宽个人征信系统服务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了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平台以充分保护社会公众隐私安全为前提。一是确保查询申请由本人提交。只有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才能提交信用信息查询申请。二是确保查询结果由本人查看。只有持有身份验证码,才能查看信用信息。三是确保信息保存安全。从获得可以查询的反馈通知之日起,信用信息仅在平台的互联网端存放7天,到期后会自动删除。
平台提供多种身份验证方式:一是数字证书验证方式,即通过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合作的商业银行颁发的数字证书确认个人身份;二是银行卡验证方式,即借助于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确定个人身份;
三是问题验证方式,即通过在线回答问题方式确认个人身份;四是移动金融IC卡验证方式,即借助加载了从MTPS发放的个人认证证书(简称”MTPS个人认证证书”)的移动金融IC卡,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输入MTPS个人认证证书PIN码等信息来验证个人身份。数字证书验证、银行卡验证和移动金融IC卡验证实时反馈身份验证结果,问题验证方式在24小时后反馈身份验证结果。
平台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个人信用报告三种产品服务。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以一句话的方式提示注册用户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是否存在最近5年的逾期记录;
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状况概要,包括信贷记录、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汇总信息;个人信用报告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情况,包括信贷记录、部分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明细信息。
用户注册后登录平台,根据需要选择信用信息产品,并进行身份验证,通过验证的用户成功提交查询申请。信用信息产品加工完毕后(一般在成功提交查询申请后的第2天),平台会向用户发送含有身份验证码的短信。用户可在收到身份验证码的7天内,登录平台使用身份验证码查看查询结果。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怎么登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可百度搜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进入官方网站登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百度搜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2)点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
(3)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首页。
(4)点击页面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5)跳转页面点击右上角登录。
(6)输入登录名密码验证码点击登录。
(7)登录成功。
注意事项:
已注册用户登录成功,可以查询以下三种产品: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个人信用报告。根据用户是否开通快捷查询,可分为两类:开通快捷查询的用户和未开通快捷查询的用户,查询流程有所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网址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事业法人单位,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的规章,统一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又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扩展资料:
征信报告分为个人信用报告以及企业信用报告,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记载个人信用信息的记录,用于查询个人或企业的社会信用。
个人信用报告是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最基础产品,它记录了客户与银行之间发生的信贷交易的历史信息,只要客户在银行办理过信用卡、贷款、为他人贷款担保等信贷业务,他在银行登记过的基本信息和账户信息就会通过商业银行的数据报送而进入个人征信系统,从而形成了客户的信用报告。
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主要有六个方面:公安部身份信息核查结果、个人基本信息、银行信贷交易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本人声明及异议标注和查询历史信息。
征信报告分为三类,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其他信息。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人行征信中心登录入口是什么?
准备工具:电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人行征信中心登录入口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官网的登录入口,登录之后可以查询个人征信。
人行征信中心登录入口登录步骤:
1、使用电脑的百度搜索功能查找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点击进入。
2、找到“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选项,点击该选项进入。
3、在界面可以看到“马上开始”选项,点击该选项进入。
4、在弹出的界面输入相关的信息进行登录之后即可查询个人征信。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7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