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什么信息?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经常遭受质疑的指标之一。中国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地区经济差异,行业收入的差异,城乡差异都给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数据准确性带来了巨大影响。
2013年,国家统计局调整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口径,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租金折算被计入了财产性收入,这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计算口径,即对统计的准确性产生了新的挑战,也由于没有将农村居民自有住房租金折算计入财产性收入,从而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照家庭为单位进行核算的,在现有家庭人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也会对统计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年轻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较低,由于没有退休人口,转移净收入是基本都是负值。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仅能成为统计上的一种指标,很难对应到每个具体家庭上。
虽然统计局的数据在系统上和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缺陷,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看出最近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是居民的两种分类方式。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与经营净收入构成了劳动性收入。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什么意思?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可用于支付生活费用的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是,以某一年份为基期的定基指数变动情况反映。
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什么意思?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用于平均个人身上生活,学习,娱乐,消费的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总收入中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以后的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要减去哪些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要减去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等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6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