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赖欠钱不还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一、老赖欠钱不还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一)协商解决。
有些欠款人并不是不愿意还钱,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协商解决,及时补写借条,催促他尽快还款。能协商解决的就协商解决,毕竟以和为贵嘛。
(二)协商不成就只能走法律途径了。
1、持有效的借款凭证等,到欠款人或者借款地的法院起诉。如果借款合同约定了管辖法院的,可以到约定的法院起诉。欠条说 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哦,你可以去搜索并参考一下。
遇上老赖不还钱怎么办
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可以把债务人列入失信名单,一旦债务人有高消费,就可以监控追踪。但如果被执行人故意隐匿财产,拒不执行,申请人应当从三个方面给其压力:
一,追加被执行人延期执行的罚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被执行人到期没有履行义务,应当按应给付金额同期贷款利率的两倍计算延期付款违约金。这样算来,如果被执行人拒不支付应付的欠款,每拖一天,就要多支付很多违约金。而对于执行法律又没有规定期限,只要被执行人还活着,哪怕是20年,30年,都不可能躲掉履行支付的义务。
二,积极配合法院,追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法院执行庭的人手有限,又是日理万机,每个法院手里总是有几十上百个案件,法官对某一当事人下的功夫相对较少。因此,为早日实现自己的权益,当事人自己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寻求被执行人财产的线索,必要时,可以再请一些专业调查机构予以协助。如果感觉法院的力度不够,或认为法院有意拖延,可以多和主办法官交流沟通,以避免双方的误会。
三,关心被执行人动向,及时向法官汇报。只要被执行人有新的收入,扣除生活必须部分,剩下部分就可以被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二百四十一条 被执行人报告财产义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二百四十二条 法院有权采取执行措施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老赖欠钱不还怎么办?我来给你支个招
; 自古以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在老赖这里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了。在生活中,我们一旦遇到了老赖,是不是只能暗自吃亏呢?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对付老赖的办法,一起来看下。
如果你遇到了老赖,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进行起诉。
一、法院判决结果拒不执行
老赖借钱不还,首先你可以向人民法院进行起诉,在法院判决之后,老赖如果还拒不执行,那么这时,你可以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诉,并且申请强制执行,如果老赖有能力偿还债务,而不愿意执行,那么法院就会冻结他所有的财产,包括银行存款,房产及车辆等,如果情节较严重,还可以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处拘役、罚金。
二、借钱不还的老赖
在日常生活中,有亲戚或朋友利用我们的信任来借取钱财,或是公司借钱给法人、股东等,但是借走之后,就拒不归还,这叫借贷式诈骗,如果数额较大,将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的,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网络黑名单
如果你被起诉后,还拒不执行,那么就会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比如:禁止乘坐高铁、飞机、入住酒店,那么你想出国旅游等等一切都变的不可能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老赖的存在,如果你恰好碰见了老赖,就特别让人心烦。所以大家在遇到老赖时,不要害怕,请求法律的支持!现在是个法治的社会!法律就是我们最大的靠山!
老赖欠钱不还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老赖欠钱不还的方法有:
1.协商解决。有些欠款人并不是不愿意还钱,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协商解决,及时补写借条,催促他尽快还款。能协商解决尽量协商解决,毕竟以和为贵。
2.向法院起诉。收集证据,微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或持有效的借款凭证等,到欠款人或者借款地的法院起诉。
3.申请支付令。如果借款人打了欠条,约定期满后对方再三抵赖不肯还钱,可以直接凭欠条到法院申请支付令。
4.申请强制执行。法律文书生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如果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将其查封扣押。债务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且拒绝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话,其个人信用报告中会添加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列入失信人员名单,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会被司法拘留。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59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