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借贷违法吗
一般来说,民间借贷是合法的,但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不受保护。
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
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属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资金,禁止吸收他人资金转手放贷。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民间借贷合法吗
民间借贷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是合法的,不违法。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因此,民间借贷的本金受到保护,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同样受到法律保护,而超出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
民间借贷违法吗?家里有闲钱可以拿去放贷吗?
民间借贷违法吗?家里有闲钱可以拿去放贷吗?
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民间借贷并不违法如果民间借贷的出发点不是自愿互助,不是诚实信用,目的就是获取暴利的话,也有可能被认定为不合法(一般情况下的民间借贷是不违法的,但是如果借贷过程中涉及到暴力讨债、逼良为娼的行为就属于违法行为)。
另外如果像题主朋友家这样的抵押贷款,一定要记住像是房、车、船等不动产或特殊动产,以这些特殊财产为债务作担保的属于抵押,应该在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否则,如果债务到期后,债务人拒绝偿还债务,债权人可能会面临无法执行的窘境。
民间借贷是最古老的借贷形式,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间的借贷往往属于帮忙性质的,即便约定借款利息的,由于合同不规范,担保不充分,民间借贷也是纠纷比较多,所以个人借贷是很难实现盈利的。
首先是利息方面,目前我国受到法律保护的利息是年利36%,超过36%的不受法律保护(债务人可以起诉要回)。但是只有年利在24%以内,起诉要求偿还利息法院支持,在24%-36%这之间的利息,债务人偿还了不能要回,债务人未偿还的,债权人要求偿还也不支持。
民间借贷的不确定性比较大,风险性比较高,借方一般是资信能力较差,老赖比较多,对于贷方,目的是获取高额回报甚至暴利,为了贪图高利率把钱拿去放贷的人最后血本无归的太多了,最后暴力催收或悲剧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大。
借贷当中的陷阱千千万,一般的普通家庭还是尽量不要以放贷为家庭理财的方法,避免多年积蓄打了水漂。
民间借贷是否合法
一般来说,民间借贷是合法的,但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不受保护。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
如果两人发生借贷纠纷,贷方收取的高于法律规定的那部分利息,法律不予保护。
由于民间借贷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往往与冒险、投机、隐秘、暗箱如影随形,且中间环节多,形成了或长或短的资金链。
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所以,如果要进行民间借贷,为了资金安全,一定要注意合理规避风险。
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二十四条 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5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