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金一险是哪三金哪一险
企业承担部分是按你购买个人工资总额的12%+一险的份额标准,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购买最低点和最高点。
国家规定的是三金一险,个别地区已经采用五险一金。社会保险一般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再加一个公积金,统称“5险1金”。也有只提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的,加公积金,称为5金的。各地的险种都不一样,每种险的缴费比例也不一样,请查询当地社保、公积金管理部门。举个例子来说一下三金一险的意义。如,你的工资是1000元。当地所采用的是五金一险制,那么需要另外交纳工资的54%作为五金一险。其中个人交纳12%左右,企业交纳42%左右。这部分钱名义上是在你的名下。但不能做为每个月的现金发放。此时1000元,你拿到手的钱是880元。所扣除的120元及公司交纳的420元共540元钱,存进你的五险一金户头。三金一险同理,只是比五险一金少了2部分,大约少11%。这些钱将来均可以使用。如果仅仅是1000元的工资,而没有三金一险。你可以看出,你实际少了多少薪资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三金一险是什么意思
国家规定的是三金一险,个别地区已经采用五险一金。社会保险一般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再加一个公积金,统称“5险1金”。也有只提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的,加公积金,称为5金的。
各地的险种都不一样,每种险的缴费比例也不一样,请查询当地社保、公积金管理部门。
举个例子来说一下三金一险的意义。
如,你的工资是1000元。
当地所采用的是五金一险制,那么需要另外交纳工资的54%作为五金一险。其中个人交纳12%左右,企业交纳42%左右。这部分钱名义上是在你的名下。但不能做为每个月的现金发放。此时1000元,你拿到手的钱是880元。所扣除的120元及公司交纳的420元共540元钱,存进你的五险一金户头。三金一险同理,只是比五险一金少了2部分,大约少11%。这些钱将来均可以使用。如果仅仅是1000元的工资,而没有三金一险。你可以看出,你实际少了多少薪资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三金一险指的是什么
五险三金中“五险”指的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三金”是住房公积金,小企业欠薪保障金和残疾人失业保障金。
五险一金中“五险”指的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三金”是住房公积金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三金一险是什么?五险一金是什么?现行企业用哪种
企业承担部分是按你购买个人工资总额的12%+一险的份额标准,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购买最低点和最高点。
国家规定的是三金一险,个别地区已经采用五险一金。社会保险一般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再加一个公积金,统称“5险1金”。也有只提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的,加公积金,称为5金的。各地的险种都不一样,每种险的缴费比例也不一样,请查询当地社保、公积金管理部门。举个例子来说一下三金一险的意义。如,你的工资是1000元。当地所采用的是五金一险制,那么需要另外交纳工资的54%作为五金一险。其中个人交纳12%左右,企业交纳42%左右。这部分钱名义上是在你的名下。但不能做为每个月的现金发放。此时1000元,你拿到手的钱是880元。所扣除的120元及公司交纳的420元共540元钱,存进你的五险一金户头。三金一险同理,只是比五险一金少了2部分,大约少11%。这些钱将来均可以使用。如果仅仅是1000元的工资,而没有三金一险。你可以看出,你实际少了多少薪资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三金一险指的什么用
企业承担部分是按你购买个人工资总额的12%+一险的份额标准,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购买最低点和最高点。
国家规定的是三金一险,个别地区已经采用五险一金。社会保险一般有: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再加一个公积金,统称“5险1金”。也有只提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的,加公积金,称为5金的。各地的险种都不一样,每种险的缴费比例也不一样,请查询当地社保、公积金管理部门。举个例子来说一下三金一险的意义。如,你的工资是1000元。当地所采用的是五金一险制,那么需要另外交纳工资的54%作为五金一险。其中个人交纳12%左右,企业交纳42%左右。这部分钱名义上是在你的名下。但不能做为每个月的现金发放。此时1000元,你拿到手的钱是880元。所扣除的120元及公司交纳的420元共540元钱,存进你的五险一金户头。三金一险同理,只是比五险一金少了2部分,大约少11%。这些钱将来均可以使用。如果仅仅是1000元的工资,而没有三金一险。你可以看出,你实际少了多少薪资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5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