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是()。
1、选项D:遗嘱人立遗嘱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后来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不影响遗嘱的效力。
2、【答案】:D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或一方为共同生活所产生的负债。一方因致他人人身损害的侵权而产生的债务不具有为共同生活的目的,不属于共同生活所负债务,而是个人债务。
3、法律主观:以下 债务 不属于 夫妻共同债务 : 夫妻一方或双方的婚前债务。 婚内约定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夫妻一方以个人财产从事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 夫妻一方因 侵权行为 或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债务。
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情形有哪些
1、法律分析: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法律分析:不需要夫妻共同偿还的债务有:属于一方个人,且未用于共同生活的个人债务;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其他不需要夫妻共同偿还的债务。
3、不属于夫妻共同承担的债务:夫妻一方的婚前债务。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没有扶养义务人所负担的债务。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生产或者经营活动所负债务,且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的。
4、什么样的 债务 不是 夫妻共同债务 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一)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 抚养 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5、不认定为 夫妻共同债务 的有: (一)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所负,用于个人活动的债务; (二)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三)一方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
6、包括为支付夫妻之间的扶养费用、子女的抚养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用等所负的债务,不管夫妻一方是否同意,因负担此费用而产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一方为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所负的债务未经另一方同意,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哪些情形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1、四)夫妻一方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人所负担的债务。(五)夫妻一方因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六)管理或成就夫妻一方个人财产时所负的债务。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根据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共同生活或者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3、《 婚姻法 》第四十一条规定, 离婚 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自然应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夫或妻共同债务并不仅限于此种情形。
4、夫妻婚姻期间的债务属于共同债务,但一方能证明属于另一方的个人债务除外。夫妻一方瞒着另一方把债款用于赌博、吸毒、婚外情等个人挥霍的,应属个人债务;虽有隐瞒,但债款用于共同生活的,应为共同债务。
5、如果债务是夫妻一方的借款,没有用于家庭生活的支出,那就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认定 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6、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下列哪一债务不是夫妻共同债务?
因负担此费用而产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一方为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所负的债务未经另一方同意,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法律分析:以下这些债不是夫妻共同债务:(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不属于夫妻共同承担的债务:夫妻一方的婚前债务。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没有扶养义务人所负担的债务。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生产或者经营活动所负债务,且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的。
法律分析:不是夫妻共同债务有一方在婚前的债务;夫妻一方有自己并不合理的开支所导致的债务,譬如酗酒吸毒赌博等;假设一方接受了别人的遗嘱或赠与,并且明确只归一方所有,而不是夫妻共同所有。
即使其本人后来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仍属无效遗嘱。(3)选项D:遗嘱人立遗嘱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后来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不影响遗嘱的效力。
法律主观:以下 债务 不属于 夫妻共同债务 : 夫妻一方或双方的婚前债务。 婚内约定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夫妻一方以个人财产从事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 夫妻一方因 侵权行为 或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债务。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4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