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室盗窃罪民法典全文?
入室盗窃罪应该属于“刑法”范畴,和民法典无关。
入室盗窃是指行为人通过潜入被害人家中的方式,从而窃取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具体有:
(一)盗窃数额,是指行为人窃取的公私财物的数额。
(二)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应当定罪处罚。
(三)盗窃的公私财物,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等。
(四)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卜作案的有所分别。
民法典的执行主体是哪个?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吗?
民法典是将包括《民法总则》《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定综合后颁布的综合性法典,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完全新立的法律,其约束的主体就是涉及到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贯穿一生的民事权利义务,所以,执行主体就是在我国进行民事活动的每个自然人(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该法典本身并无处罚内容,只有对某些规定违反后的责任承担
刑法和民法的诉讼过程区别?
一、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有何区别
1、诉讼的目的不同
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
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是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确实犯罪和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
2、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
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可以提起诉讼,原告起诉后,被告可以反诉;
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有自诉人提起诉讼外,均有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
3、举证责任不同
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权利谁负责举证;
在刑事诉讼中,只有被告(行政机关)负责举证。
在刑事诉讼中,公诉人负有提供被告热有罪的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但可以提供自己罪轻或无罪的材料为自己辩护。
4、适用的法律不同
民事诉讼主要适用《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主要使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调整范围】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二、民事诉讼流程
1、 起诉,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2、 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3、 排期开庭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
4、开庭审理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当事人履行调解书内容或申请执行;未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宣判)。
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目的一般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刑事诉讼中,法院要审理的是关于当事人是否犯罪以及如何量刑等问题。同时,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都可以起诉对方,刑事诉讼则不同,刑事诉讼中的被告只能由检察院提出诉讼。
民典法取代刑法了吗?
没有。
《民法典》出台后会替代《婚姻法》、《继承法》以及《收养法》、《担保法》等等。这些法律在废止之后,将会按照《民法典》当中所规定的内容来进行实施,同时我们国家也颁布了配套的司法解释,也是可以予以适用的。
民法典与刑法的共同立法依据?
民法典与刑法的一共同立法依据是“依据宪法,制定本法”,表明其立法依据,确立了民法与刑法的宪法基础。
一部法律的制定应当以宪法为依据,其原则和内容都应当渊源于宪法,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
这一立法依据:
(1)表明民法典与刑法受宪法约束,依据宪法制定法律,并遵守宪法,以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2)表明民法典制与刑法定机关是宪法赋予立法权的立法机关。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1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