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第1122条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1122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做了较大变动,做了规则调整,第1122条删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所列举的7种继承形式,直接以概括式的形式对遗产做了新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条如下:
第三条【遗产范围】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1122条如下: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二、各国或者地区立法对于继承权客体的规定
各国或者地区立法对于继承权的客体都有不同的规定。如《法国民法典》第724条第1款规定,法律指定的诸继承人当然占有死者的财产、权利与诉权。《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112条规定,遗产包括继承开始之日属于被继承人的物和其他财产,包括财产权利和义务。遗产不包括与被继承人的人 身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领取赡养金的权利、因公民生 命或健康受到损害而取得赔偿的权利,以及本法典或其他法律不允许通过继承移转的权利和义务。遗产不包括人身非财产权和其他非物质利益。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第1148条规定,继承人自继承开始时,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承受被继承人 财产上之一切权利、义务。但权利、义务专属于被继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1122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即只要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均属于遗产。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网络虚拟财产应属于可继承的合法财产范围。但由于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尚未明确,故并不是所有网络虚拟财产都可继承,未来法律还可能需加以细化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操作指引。
1497年法典?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史称《伊凡三世法典》,也称为《1497年法典》用以巩固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权力,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为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这部法典中,规定了拜占庭的双头鹰国徽为俄罗斯国徽,并且将其图案刻在了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上。俄罗斯获得了象征自己国家的标志。
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他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开辟了莫斯科公国的农奴化进程。这部法典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15世纪末的许多欧洲国家尚无力颁布全国性法律。
民法典的法律效力?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民法典》集合了物权、人格权、合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内容十分全面,体系也非常完整。那么,《民法典》的效力范围有哪些?
一、民法典的效力范围有哪些
《民法典》的效力范围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所有民事活动,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并且效力及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般认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分为六个: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一是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权的对立物,是指不论其自然条件和社会处境如何,其法律资格亦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二是自愿原则。自愿原则的实质,就是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从事民事活动,国家一般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其内容应该包括自己行为和自己责任两个方面。自己行为,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参与的内容、行为方式等;自己责任,即民事主体要对自己参与民事活动所导致的结果负担责任。
三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则是一条法律适用的原则,即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条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
四是诚实守信原则。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场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缔约时,诚实并不欺不诈;在缔约后,守信用并自觉履行。如果说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约的自由,那么诚实信用应是题中之义。
五是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序包括政治的公序和经济的公序。政治的公序主要是保护国家和家庭的公共秩序。经济的公序包括指导的公序和保护的公序。良俗,即善良风俗,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般道德或基本伦理要求。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六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权利人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依法正确行使,不得背离权利应有的社会目的或超越权利应有的限度,以至于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的行使不是绝对自由的,应当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社会公德等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从而协调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的秩序。
《民法典》的出台对于我国的立法进程而言可谓是意义重大,并且,民事法律关系与我们的生活也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我们在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民事法律行为。
法人是什么?
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它和自然人一样,同属于民事主体的范围,而且是民事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典》第五十七条 【法人的定义】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法人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和自然人不同的是,它不是作为有血有肉的生物存在,而是作为组织体存在。
2、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基本前提。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法律对法人的承认,其目的在于使其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因此,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4、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应当为法人的特征,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民法典》第60条明确规定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和法律有什么区别?
民法典与法律的区别如下:
1、法律渊源上:宪法是母法,是所有法律的来源;民法典是来源于宪法,其内容不得违背宪法;
2、内容上: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的制定依据,有最高法律效力,规定着国家最基本问题和最基本原则。而民法典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解决民事纠纷,涉及的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方面;
3、法律责任与实践运用上:宪法在我国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极少会用到,唯一一种诉讼类型即选民资格案;而民法典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大一部分诉讼都属于民事诉讼,违反民法典要承担包括返回财产、停止侵害、消除妨碍、恢复原状、损失赔偿、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支付违约金等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1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