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2022
购置税减半。
2022购置税减半,车辆购置税减半是2022年5月31日开始的,财政部跟税务总局所印发的,关于减征一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是为了促进汽车的消费,从而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
2022购置税减半到什么时候
2022购置税减半到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针对目前的经济现状,相关部门决定在2022年6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实施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目的是为了鼓励老百姓消费,刺激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
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2022: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的,只有满足了一些特定的条件,才可以享受汽车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具体的要求如下:
1、本公告所称乘用车,是指在设计、制造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
2、本公告所称单车价格,以车辆购置税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为准。
3、乘用车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4、乘用车排量、座位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电子信息或者进口机动车《车辆电子信息单》电子信息所载的排量、额定载客(人)数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条件只有同时达到,才能享受我国相关部门规定的关于机动车汽车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只要有一条没有满足,就不可以享受这样的政策。
汽车购置税有什么优惠政策
1、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以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2、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超过30万元全额缴纳车辆购置税。
3、排量:2.0升及以下
4、乘用车适用
指在设计、制造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
PS:符合单一条件都不在减免之列,且优惠期只有半年时间,之前已经购买的车辆不在减免范围。
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2022
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2022: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上面所称乘用车,是指在设计、制造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单车价格,以车辆购置税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为准。
乘用车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乘用车排量、座位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电子信息或者进口机动车《车辆电子信息单》电子信息所载的排量、额定载客(人)数确定。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包含: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外交人员自用车辆免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列入军队武器装备订货计划的车辆免税;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车辆免税。由国务院规定予以免税或减税的其他情形:防汛部门和森林消防部门用于指挥、检查、调度、报汛(警)、联络的设有固定装置的指定型号的车辆;回国服务的留学人员用现汇购买1辆自用国产小汽车;长期来华定居专家进口1辆自用小汽车。对农用三轮运输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自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城市公交企业购置的公共汽电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对购置挂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 第九条 下列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
(一)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自用的车辆;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列入装备订货计划的车辆;
(三)悬挂应急救援专用号牌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车辆;
(四)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
(五)城市公交企业购置的公共汽电车辆。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可以规定减征或者其他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汽车购置税怎么减免
从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减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里明确规定:2018年1月1日起,恢复按10%的法定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这也意味着现在购买小排量车已经没有购置税优惠了。如今取消燃油车购置税,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小排量乘用车不能省下一笔钱,而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优惠,可是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寿命、后期成本、安全等问题抱有怀疑的态度。其实有关部门对燃油车购置税的调整可以更合理些,例如可以将1.6L排量车购置税为7.5%;1.2L排量车购置税减半;1.0排量车购置税减免。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60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