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一、正面分析
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是城建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同时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按照规定扣除期末留抵退税退还的增值税税额。
二、分析详情
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是按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计算,不包括滞纳金、罚款等非税款项。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以纳税人实际支付的流转税额为征收的一种税,纳税环节确定纳税人支付的增值税、消费税,从商品生产到消费,只要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消费税,就要以税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计算。计税依据特别规定,免征抵扣的增值税。城建税进口不征,出口不退,出口免抵要交。
三、城建税退税入账
城建税退税涉及上年的损益或金额较大、属于重大的前期差错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诟整科目进行调整,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如果需要计提盈余公积,则按比例计盈余公积。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盈余公积。收到退回的城建税款项,借,银行存款,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城市建设税的计税依据
一、正面回答
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依法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税额。对于实行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的纳税人,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按照规定扣除期末留抵退税退还的增值税税额。城建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一致,分别与增值税、消费税同时缴纳。其中,城建税的范围按行政区划作为划分标准。纳税人所在地在市区的,税率为7%,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者镇的,税率为1%。
二、分析
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依法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以下简称两税税额为计税依据:依法实际缴纳的两税税额,是指纳税人依照增值税、消费税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规定计算的应当缴纳的两税税额(不含因进口货物或境外单位和个人向境内销售劳务、服务、无形资产缴纳的两税税额),加上增值税免抵税额,扣除直接减免的两税税额和期末留抵退税退还的增值税税额后的金额;直接减免的两税税额,是指依照增值税、消费税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规定,直接减免或免征的两税税额,不包括实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办法退还的两税税额。
三、城市建设税怎么算
城建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实际缴纳消费税税额)×适用税率;
税率:百分之七、百分之五、百分之一三档;
纳税人依法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之和;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按照规定扣除期末留抵退税退还的增值税税额;
纳税人违反增值税、消费税有关规定而加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不作为城建税的计税依据;
纳税人违反增值税、消费税有关规定,在被查补增值税、消费税并被处以罚款时,也要对其偷漏的城建税进行补税、征收滞纳金、并处罚款;
增值税、消费税享受减征或免征优惠,城建税也要同时减免;
城建税进口不征,出口不退;
进口环节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不需缴纳城建税;
出口环节退还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不退城建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依法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
城市维护建设税,又称城建税,是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为计税依据,依法计征的一种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特征:
1、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分别与产品税、增值税同时缴纳;
2、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
城建税的特点:
1、税款专款专用,具有受益税性质。按照财政的一般性要求,税收及其他政府收入应当纳入国家预算,根据需要统一安排其用途,并不规定各个税种收入的具体使用范围和方向,否则也就无所谓国家预算,城市维护建设税专款专用,用来保证城市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就是一种具有受益税性质的税种;
2、属于一种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其他税种不同,没有独立的征税对象或税基,而是以增值税、消费税二税实际缴纳的税额之和为计税依据,随二税同时附征,本质上属于一种附加税;
3、根据城建规模设计税率。一般来说,城镇规模越大,所需要的建设与维护资金越多,这种根据城镇规模不同。差别设置税率的办法,较好地照顾了城市建设的不同需要;
4、征收范围较广。鉴于增值税、消费税在现行税制中属于主体税种,而城市维护建设税又是其附加税,原则上讲,只要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中任一税种的纳税人都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这也就等于说,除了减免税等特殊情况以外,任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这个征税范围当然是比较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第二条 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依法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应当按照规定扣除期末留抵退税退还的增值税税额。城市维护建设税计税依据的具体确定办法,由国务院依据本法和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9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