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好,养老自己搞(一)
某日跟我老公roleplay,跟他讨论养老,结果就引发了理工科男生的话题。结果某个人就开始引经据典,我发现好像他在这方面还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于是顺水推舟,让他写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
他一口应允下来,却在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告诉我我给他挖了一个坑。因为接下来他真的跟写学术论文一样开始研究了养老金的前世今生。
大家好,作为一个80后的中年奶爸,我的父辈响应了计划生育政策,我自己也不甘落后,即响应计划生育又赠送了国家一个晚婚晚育。
仔细想了想,这么多年从自己上学到工作,结婚,买房,孩子上学,这是一个被社会反复教育和毒打的过程,我还在其中左右横跳,专挑困难模式尝试。
我对保险一直是比较懵的状态,但是我老婆在老鼠搬家精神的指导下,我家一年交的保费成功折腾到20万的级别。我看着比我脑袋还厚的保单合同,一边流泪一边自我安慰,好歹身价也几百万了,而且越老越值钱。
俗话说自己花的钱怎么看都顺眼,这么钱多交进去了,我好歹看一看这些几百万的合同到底说了些什么,毕竟我自己去做个一百多万的项目,经常是把客户当成爸爸的。
保险这个东西,通常是买的时候稀里糊涂,续费的时候撕心裂肺,要是买个意外和医疗险,还会觉得至少是“刚需”,但是养老金,教育金,通常就觉得是个“坑”。在没看合同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凭运气挣钱,凭本事花钱,随便买点股票基金甚至是扔到余额宝里都比买保险划算。
直到我问了我爸妈一句,他们一个月领多少养老金,我发现我好想搞混了一个概念。父母的情况,各家都有不同,我建议哪天你也和父母聊聊退休金,问问他们关心的是什么,这种母慈子孝的场面,估计在各位初中之后再也不曾体会过。
我现在敢拿去做“投资”的钱,都带点玩票性质,即使赔光了,也不影响生活,最多睡几个月沙发,每个月5-10%的收益只是“零花钱”,因为支撑我的底气是我每个月的收入,这才是大头;
如果我老了,即使我有1000万现金,我还敢为5%的收益去做all-in吗?
到那个时候还能支持我去玩票的,必须有稳定的收入,可如果我不是老板,不是股东,不是我走了老板就自杀的砖家,那个时候我能依靠的好像就只有养老保险了。
所以我认真地体会了我父母的生活状态,认真地思考了养老这个问题,发现我不懂养老的状态,未来养老同样需要的大量的资源,困难程度不亚于现在生活的压力,想要一个过的去的养老状态,要么自己牛B,要么儿子牛B,否则每一分钱都要自己准备。
这个系列会分三期更新,边更新边思考边讨论。
双轨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作为公认的养老金亏空的主要原因,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双轨制的前身。
简单来说,我国的养老政策经历了:
(1)国家统筹(“救济型”1949-1976)
(2)企业和单位负责(1977-2010)——
(3)统筹账户(“补助型”2011至今)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个人不用缴纳或者只需缴纳很少一部分钱(低于3%)。
在第(2)阶段的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经过利益相关方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改革进程基本停滞,形成了企业和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养老制度,即“双轨制”。
双轨制最大的差别就是养老金领取比例,对应的标准分别为:
企业职工为上年度职工人均工资的40-60%,职工按照一定比例缴纳(3%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则为同级别职工平均工资的90%,职工一分钱不缴纳。
考虑到90年代以来企业职工要和单位一起交钱养老,企业面临经营困难、下岗、破产,实际操作中,病退、早退、空账和贪腐等,企业职工能顺利领到养老金已属不易,金额更是惨不忍睹;
而机关事业单位不但不用交钱,通过2006年的工资套改,收入又大幅提高,进一步拉大了二者养老金收入的差距。这是也是造成养老金亏空和不公平的核心原因,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实际就是老百姓买单。
改革确定的养老三大支柱:
1)基本养老保险(社保,只保最基本);
2)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3)个人储蓄养老金(商业保险、个税延递养老——每月从工资中扣除一定额度,同时享受该额度的个税优惠,退休时一次性或按期领取养老金,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三者的关系是:基本养老饿不死,企业年金范围小,个人储蓄是核心。而要搞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简单了解一下现阶段我国社保政策。
我国的养老保险,目前有两种形式: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镇养老),这种是有公司和单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到2019年底约有4.3亿人享受,也就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养老),这种可以理解为没有工作的人买的养老保险,到2019年底约为5.3亿人参保,这类保险来自于2014年国家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合并而成,针对的就是没有在政府和企业工作的社会人员。
城镇养老和城乡养老看似复杂,实际上研究完了之后,我们只要记住一个数据就可以,城镇的养老金常年保持在农村养老金二十倍以上水平(2019年城镇养老为3.98万/年,城乡养老为1900/年,没有看错,就是1900元每年,也就是别人常说的每个月百八十块钱的农村养老保险,差距为20倍)。
我们研究这个干吗?而且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周围人不都是有工作有单位吗?而且我们都交着社保,效益好的单位都是顶格交,谁能动得了我的养老金?
那就让我们接着看一下,养老金怎么发?将来够不够?
城镇:参保人数4.02亿(2017),领取人数1.01亿(2016)。城镇社保支出:3.19万亿(2016)/3.79万亿(2017),人均年领取3.153万元(2016)
城乡:参保人数5.13亿(2017),领取人数1.53亿(2016)。城乡社保支出:2150亿(2016)/2398.7亿(2017),人均年领取1408元(2016)。
尽管城市和农村的养老金差距巨大,但是依然达不到够用的程度(见下表)。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到了2019年,领取比例高的城镇居民养老金,年领取金额也只有4万左右。4万块什么概念?也就是一个月3300元,一天110块。
大家觉得这些钱将来够用吗?我们的养老金到底是怎么构成的?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来分析这个问题。
中国养老金亏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大约2亿人,没有缴费,直接领取养老金。
并且随着年轻人逐渐减少,缴费人群以后会减少。
短期内社保空账的对策:2017-11-18国务院出台政策,央企等国企划转10%的股权给社保基金,增强社保基金实力。
(参照:2016年,102家央企利润总额1.2万亿元,10%就有1200亿元。)
建议采取更多措施,比如,公务员人数和行政支出每年递减2%,财政税收每年划拨社保基金递增2%等,进一步提高社保实力。
养老金缺口的解决办法,除了延迟退休,还有哪些方法?
养老金缺口的解决办法,除了延迟退休,还有哪些方法?
养老金缺口的解决方法,除开延迟退休,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其实这当然是会有的,可是延迟退休是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最主要的关键方法,所以说延迟退休算得上是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关键,自然我们要围绕延迟退休,来从根本性的解决这种情况。虽说现在还没有执行延迟退休,也没有明确实行时刻表,可是未来一定会实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自然很能,好多人总认为延迟退休对于我们本人会有很大影响。这一主要还是适用于没有办理退休的一些群体,特别是间距退休年龄规定,也有10年以上的群体,可能有一个较大的危害,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你10年之内不可以办理退休,那样显然延迟退休在10年左右的时间段极有可能会落地执行,到那个时候我们将会追上延迟退休,所以说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影响应当而言是非常大的。
延迟退休从源头上它是能够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由于延迟退休直接把大家离休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变化变成了适龄劳动力人口,比如说延迟退休将从60岁延迟到65岁,那么是不是这5年环节的群体先从离休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变化变成了适龄劳动力的人口,从而减少了领取养老金的人口数量,也提升了适龄劳动力的人口数量,可以说做到了一举双得。
一方面它可以解决大家养老金缺口问题,另外一个层面还可以解决大家人口老龄化的难题,所以说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功效,那也是延迟退休所实行的效果。在以前农村地区是没有养老金的,所以说大部分农户就等于是活到老干到老,而2009年之后上线了农村养老保险,从一定程度上将农户人群纳入到了社保的体系之中来,所以说这种社保制度都在一步一步的改革,一步一步的转变,一步一步地朝着大家本人,更加好的方位去改变。
蚂蚁社保:养老保险金缺口扩大!我们未来靠什么养老?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 养老金将在2035年耗尽,80后恐怕是没有养老金领了! ”,难道交了这么多年的养老保险,说没就没了?我们交出去的钱最后都给别人做“嫁衣”了吗?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发布的《2019-2050年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中, 基于近几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纳比例降至16%与推迟退休的假设,对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养老金状况进行了预测。
预测的部分结果显示: 在2019年,是由接近2个缴纳者来赡养1个离退休者,然而到2050年,几乎为1个缴纳者来赡养1个离退休者 。这意味着,年轻人的养老压力不断增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预测:在“大口径”下,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4.26亿元,此后持续增长,到2027年达到峰值6.99亿元,然后开始迅速下降, 到2035年会耗尽累计结余。
到2035年,最早的80后才55岁、最早的90后也才45岁 。所以,没有被国家分配过工作的他们,在经历“996福报”、按时足月地缴纳社保之后,养老金竟然一分钱都得不到?之前投进去的钱都打水漂了?
其实, 这一切都是我们杞人忧天而已 。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1995年才开始实施,当时的工资都为几十元、几百元,收取的养老保险金额自然不多。经过多年的通货膨胀,当时虽然只缴纳了几十元社保,现在却能够领取到上千元的养老金。同时,随着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年轻劳动力占比减少、退休人员占比增加,所以 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亏空是不可避免的 。
那现在缴纳社保,以后还能不能领到养老金呢?
答案是肯定的 。
在《2019-2050年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发布后不久,人社部回应了“2035年中国养老金将要用光”的预测,称“ 完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长期按时足额发放 ”。
举个例子,早在2016年,黑龙江全年收到的社保养老金为890亿元,而支出养老金为1210亿元,有很大的资金缺口。但是过去了快5年,黑龙江的养老金依旧照常发放。
养老是当前 社会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养老保险关乎国计民生,即便是有所亏空,国家也会想尽办法来解决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可以稍稍放心了呢?
为了解决未来养老金不足的问题 ,国家已经有了应对措施 。
1、双轨制并行
双轨制并行,就是把机关事业单位和普通企业的待遇拉平。把公务员的养老补贴转移到普通职工身上,以降低养老金支付压力。
2、延迟退休
从2022年起,女性工人的退休年龄先每3年提高1岁,等从目前的50岁逐步提高到55岁后,男性和女性职工再开始按照每3年1岁的政策同步提高退休年龄,最终过渡到男性65岁、女性60岁退休 。
延迟退休是一个效果比较显著的方法,也是国际上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普遍方法。只不过要辛苦打工人了,要多打几年工才能好好养老呢。
3、社保基金
推行社保基金能够有效地应对货币通货膨胀,并且还能增加资金,也能够缓解养老金给付的压力。
说到这里,可能就会有朋友问了: 都说挣钱的人变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提高挣钱的人数不也能缓解吗?
这话说得也在理,但我们也需要看看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其实,早在2015年就已经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了,但是几年下来,出生率又提高了多少呢? 现在的养孩成本早已不是十年前能够相比的了,多养育一个孩子,对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 想要提升年轻人的生孩意愿,赶在养老金亏空前出现更多“挣钱的人”,道阻且长!
虽然政策上已经有了解决方法, 但是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缴足养老金,提前做好准备!只要按要求缴足了养老保险,国家就可以为你的老年生活兜底哦 !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影响养老金发放吗
专家回应:空账不是养老金亏空,不影响养老金发放;只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国能养活自己的老年人有关养老金亏空的另一说法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达2.2万亿元。空账等于养老金亏空吗?对此,郑秉文说,“个人账户空账与养老金亏空不是一回事。空账并不影响当前养老金的发放,它潜在影响的是未来,即未来老龄化带来的制度支付能力和下一代人的缴费压力。”唐钧说,我国实行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历史原因,多数个人账户只是一个名义账户,但是等到人们退休时,政府都要按照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计算公式来发放退休金。因为我们建立的是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养老保险制度。那么,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政府的养老保险支付能力会不会降低?唐钧认为,“现在总是讲几个人养几个人,这其实是局限在‘保险’的框框中算计收多少钱、发多少钱。如果从社会分配的高度去看社会养老保险,除了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还有很多筹资手段,如财政补贴、国有资产补充等。”胡晓义也表示,面对人口老龄化,一是不怕,坚信只要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国任何时候都能养活自己的老年人,而且会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二是认真对待,必须立足于国情不断探索,抓紧进行制度、政策、资金安排的准备。虽然空账问题不必担心,但专家们同时也指出制度存在的问题。郑功成强调,“目前有一个大家忽视的问题是,本来应当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基金在一些地区出现大量结余,这是制度结构的异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权益公平、费率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有社保方面的疑问,请咨询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社保基金有结余,养老金确亏空万亿,到底什么意思啊?
社保基金有结余,是指从有社会保险以来,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减掉已支付出去的基金后,还有剩余。
养老金亏空:我国实行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统筹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理论上应该存到个人账户中,但现在这笔钱不足。
举例说,社保累计收取了100亿的养老保险费,这些年支付了80亿的养老金,则社保的养老基金结余20亿元,但应该存入个人账户30亿,而现在只有20亿,则亏空10亿。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8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