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
2020年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
根据预扣预缴法,个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累计应发税前工资—累计个税起征点—累计五险一金个人部分—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扩展资料:
国家个税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顺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税法也是有改变的,随着新的个税改革,那么个人所得税所要扣缴的税款也是不断变化的。
2019年新个税税率表
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
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
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
4、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5、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
6、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
7、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
8、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
个人所得税的新个税计算是根据职工的收入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的,一般收入比较高的时候那么所需要缴纳的税款就比较多了。
2020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怎么算?一看就懂!
; 根据规定,2020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要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确认,才能在2020年享受到个税扣除福利。不过很多人还不了解2020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怎么算,下面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
2020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怎么算
2020年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税前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的专享附加扣除包含这些方面:
1、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标准:每个子女1000元/月,夫妻双方可各选择扣除50%。
扣除条件:从子女年满3岁的学前教育阶段,一直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2、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标准:继续教育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3、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标准: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扣除条件: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未成年子女产生的费用可由父母一方扣除。
4、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标准:1000元/月
扣除条件: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首套住房,包括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
5、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标准: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其他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按1100元/月扣除,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800元/月扣除。
扣除条件:夫妻双方在主要工作城市无自有住房。
6、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扣除标准:独生子女2000元/月,非独生子女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2000元/月。
扣除条件:被赡养人为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以上关于2020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怎么算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0年个税怎么扣
2020年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与2019年无异,起征点为5000元,扣税额=(月收入-三险一金-5000-专项扣除)*税率-速算扣除,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总共有6大项:
1、子女教育:子女在接受教育每月可以扣除1000元,一年的扣除标准为12000元。
2、继续教育: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支出一个月可以扣除400元,一年扣除为4800元;接受职业技术、职业职业继续教育支出一年可以扣除3600元,在取得证书的年度扣除。
3、赡养老人:非女生子女一个月可以扣除2000元,一年扣除的金额为24000元;非独生子女扣除为2000/w,w代表子女个数,买个人每个月不能超过1000元。
4、大病医疗:在个人负担了15000元医疗费用支出部分,可以按照一年60000元的标准来扣除。
5、住房贷款利息:首套房贷款利息一个月可以扣除1000元,一年可以扣除12000元,夫妻双方只能一方来扣除。
6、租房租金: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1000元和800元,工作城市不同,扣除标准是不一样的。
更多关于2020年个税怎么扣,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8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