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占民法典(民法典何以为“法典”?)

律来帮
商家名称:
律来帮
商家认证:
VIP会员
手机号码:
18365284851
添加微信:
18365284851
温馨提示:
请说在创想鸟看到,优惠更多

如何理解民法中“先占”这一制度的价值?

1、从社会公众的角度

(1)平等价值

在原始社会中,先占取得的产生与应用,无不透着平等的思想。然而,在法律世界里,却没有绝对的平等。因为不论是何种社会,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因为天赋、才能或机遇上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结果,实体平等的差距总是客观存在,需要从法律程序上加以弥补,实现机会的平等而非结果的平等,这也正是市民社会所秉持的程序平等观。在这一问题上,先占制度的确有此功效。

对于无主物而言,先占取得的条件是时间上的现行占有以及对物的现实管控的优先,这是一种一种客观化、形式化的标准。这样一来,无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如何,只要某一人先于他人占有该物并使该物处于实际掌控之下,他即可获得所有权。由此可见,先占取得避免了因为阶级和社会身份的差异导致权利分配不均的情况,在程序上为每一个可能的占有人提供平等的机遇与保护,彰显了平等价值的选择。

(2)自由价值

黑格尔在论及所有权时认为,财产是自由的体现,占有财产是为了在财产中实现意志自由。[1]在他的眼中,占有就是指一个人有权把意志外化在特定物身上,使特定物具有他的特征,并且这种外化是出自他的“需要、冲动和利益”。然而,存在占有和存在所有权并不能画上等号,仅有占有不能确保占有人对财产的绝对所有权,仅有占有的自由意志不能确保权利的稳定性,因此,先占取得的出现,就成为了所有权制度的重要部分和补充。法律于先占之外,重塑一种所有权制度,即一旦实现先占的法律效力,先占者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从这个角度看,先占不仅体现自由,还保障自由的实现。换言之,无主物先占取得赋予其所有权,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于更高的自由意志的追求和肯定。

(3)效益价值

先占制度取消了外在的考察因素,以时间上的先后来确认无主物的归属,无需过多考察先占人的主体资格,这一模式减少了确定归属的社会成本,是一种经济的行为模式。[2]另外,当先占人与他人产生纠纷时,除非对方提出相反证据,司法机关可直接根据占有推定先占人对无主物的所有权,免除了举证与取证的程序,节约了司法资源。这是在确权方面对其经济效益的考量。

而当在运行层面对其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先占制度把物和人结合在一起,并对人和物的关系加以确认和保护,其效益体现在三方面:于先占人而言,是私有财产的增加;于无主物而言,是对其的使用效益的最大限度之保护;于社会整体而言,得以使深埋于他物之中的数量众多的无主物重新回归经济流通的领域,进而以较小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见,有序占有是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先决条件。

2、从社会整体的角度

(1)秩序价值

先占作为一种习惯,并非民众有意识的个别的选择,而是为了维持并实现无主物的归属秩序,民众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将先占作为共同遵循的准则。[3]对于无主物的归属问题,先占制度以时间的先后确定了一种先来后到的规则,这一制度的确立限制了后来者进入财产的权利,确定了对财产享有权利的主体范围,有力地限制了竞争。[4]人们认同并按此规则行事,从而保护了无主物的安全,使无主物的归属秩序井井有条。在具体的情境中,秩序价值是这样体现的:先占人在占有时可以预见先占所能达到的法律后果,在占有后取得所有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人则必须尊重先占人的所有权,不得侵犯,从而达到定分止争的目的。先占制度的功能就在于稳定占有关系,最终达到双向稳定占有人对占有物的实际支配关系以及占有人与其他人之间的权利归属与权利流转关系,并努力实现占有物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5]这种稳定,就是秩序价值的追求。

(2)资源利用价值

在古代社会,先占制度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人的贪念的纵容。早先地球上的人口相对稀少,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比较简单,维持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极为丰富,可随着人口不断的膨胀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这时,社会上仍存在大量的无主资源,那么如何获得无主资源的所有权呢?当某种资源没有明确的权利归属的时候,对于这一资源的利用就要冒着不能完全获得该资源产生的收益的风险。这时,先占制度提供一个很好的规则——先到先得。于是,人们受这制度的鼓励,不断地将无主物转变为自己的所有物,在个人获益的同时,大大地将无主资源利用起来以创造更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在现代社会,先占制度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由于前人对无主资源的大量开发加上资源的有限性,现代社会中资源短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高效利用的价值要求。因此,通过先占制度,人们可以将那些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废弃无主物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转变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先占制度承认占有人的所有权,明确占有行为的合法性,相对精确地衡量其利用无主资源的成本,有序占有。从而促进其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3)生态保护价值

先占的生态功能到了近现代体现得十分明显。先占的标的物为无主物,而无主物包括如野生动物,抛弃物等等没有主人的物,先占人通过对无主物的回收、加工、再利用等程序使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厘清废弃物所有权归属的同时,也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输出,达到了保护生态的目的。

早期的人们对于先占制度没有生态保护的认识,先占取得仅仅作为一种维持人类基本生存要求的手段,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致使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价值的出现,部分修正了早先存在着的“维持生命”的价值理论,使之具有了时代的特征。时至今日,“生态中心主义”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 张喻忻.论占有制度的法理学价值[J].前沿,2010(04):121-125.

[3] 闫黎丽.先占制度立法可行性研究——以“彭州乌木案”为中心[J].河北法学,2015,33(09):142-153.

[4] 王珊珊.谈我国民事时效制度[J].云南法学,1995(01):12-15.

[5] 刘云生.民法典设立先占取得制度之必要性与可能性透视[J].河北法学,2005(03):25-30+50.

先占民法典(民法典何以为“法典”?)

无主物先占为主对吗

无主物先占为主是不对的,无主物的归属规定:对无主物,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时,按先占原则取得所有权,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从其规定,如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 民法典 》第三百一十二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是,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先占和拾得遗失物区别是怎样的

先占和拾得遗失物区别: 一、对象不同 先占是对无主物的先占;拾得遗失物是 不当得利 的行为,遗失物是有主物,他人丢了遗失物,但仍然享有对遗失物的所有权,拾得人无权占有。 二、依据常理不同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先占是对无主物的先占,前提是先占的东西处于无人享有所有权的状态。 《 民法典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明朝民法典简介 明朝民法典的简介

1、明律是以刑法为主的法典,其中户律的田宅、婚姻、钱债、市廛等门类中有不少民事方面的法规。

2、在财产所有权方面,确立了强调先占的原则,为发展农业,确保土地的使用,明太祖在建国之初就下规定:规定凡逃弃荒田一律归先占开垦者所有,旧主即使回归也丧失土地所有权,只可请求退还房屋坟墓,另外,唐宋以来,法律否认拾得人对所拾遗失物有占为已有的任何可能,明律却一改传统,着重保护拾得人的权利,明律户律钱债得遗失物条规定,见得遗失之物,限五日内送官,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予得物人充赏,一半给还失物人,如三十日内无人识认者全给。

3、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大明律.户律中专列有钱法和钞法,规定,宝钞(纸币)与铜钱相兼行使,违者处以杖刑,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

4、税法,明朝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来源,增加国库收入,对商品都要依法征收市税和关税,并对匿税者规定了刑事责任。

5、盐法和茶法,盐和茶都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早在西汉时封建政权就推行盐铁官营法,唐朝又开始将茶叶的专卖权垄断在政府手里,明朝政府继承了这些传统政策,亦以严法禁止贩卖,私盐,和私茶。

6、市廛法,市廛法是中国古代的市场管理法,明律中专列市廛一卷,其主要内容有,不准买卖双方把持行事,不准傍高下比价以惑乱取利,不得私造度量衡或其作弊增减,违者杖六十,工匠同罪,若所卖货物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笞五十,其物入官。

7、这些规定反映出明朝的市场管理非常严格,其管理经验也相当丰富了。

先占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

先占的性质属于事实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核心区别在于:后者不依赖行为人的意图而产生法律后果,而前者的法律后果之所以产生恰恰是因为行为人表示了这种意图,即法律使其成为事实行为人意图的工具。而基于先占取得所有权,先占人对标的物的主观认识、存在与否、正确与否、在所不问。故采事实行为说,更为妥当。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零九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一百一十条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第一百一十一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消息提醒:福州的白女士添加了微信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73987.html

(0)
上一篇 2025年3月15日 20:44:01
下一篇 2025年3月15日 00:29:11

相关推荐

  • 民法典专家讲解(民法典开讲专家解读)

    逐条解读民法典物权编 法律名家讲堂邀请民法典立法专家杨立新教授、谢鸿飞教授、马忆南教授、朱广新教授、田郎亮原最高院高级法官等专家对民法典条文及热点问题做了详细解读。 其中物权编是物权法的延续和升级,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物权编在强化业主权利保护、增加居住权规定、完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的规则等多方面作出完善。物权制度是产权保护的基石…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新冠(民法典冠姓权)

    民法典亮点解读 见义勇为行为可免责 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 民法典进一步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居住权为“以房养老”扫平障碍 老人可以通过“以房养老”模式,把房子过户给子女或卖给他人,同时要求设立居住权。 民法典首次在用益物权…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绘画(民法典绘画作品一等奖)

    民法典规定什么行为算侵犯别人肖像权 民法典规定侵犯别人肖像权的行为是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网稿(民法典稿件)

    怎样给民法典起草机构投稿? 目前,最方便是在人大网上进行投稿,也可以通过写信邮寄的方式。 人大网网址:网页链接,进去后点击立法工作关注什么时候征求意见收集稿件就可以了。 邮寄的话也是进入上面的网址看它的公告。 举个例子,以下是2018年的《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通知: 2018-09-05 至 2018-11-03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浅谈(学民法典讲民法典)

    浅谈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民法典是一部系统性、整体性、集中性的法律,能够有效消弭目前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混乱交织的状况;民法典是司法机关进行民事案件裁判的基本法律依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语言精准,原则、制度、条文衔接得当,可以有效减轻法官寻找裁判依据的困难、减少因法律依据混乱或缺失而造成裁判不公的现象;民法典通过系统完善的制度规定,明确界定了公…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怎么(民法典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

    遗产民法典是怎么规定的 关于遗产《民法典》的规定是: 1、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2、继承开始后,遗产应该按照法定继承办理;但是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第一千一…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宣传知识(民法典宣传知识讲座)

    民法典宣传 民法典宣传: 1、学习民法典,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化水平。 3、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4、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权利、推动国家治理的法律宝典。 5、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 走进群众心里。 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3月…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民法典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民法典对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如下: 一、明确家庭成员的范围 《民法典》第1045条明确了亲属、近亲属和家庭成员的具体范围,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如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家庭成员。 二、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撤销婚姻 三、明确日常家事代理权 《民法典》第1060条规定,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实施…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是企业(民法典企业篇)

    民法典关于企业的规定 1.《民法典》保护企业利益,更严格规范劳动者行为 2.劳动者履职造成损害,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后可追偿 3.被派遣员工因工侵权,用工单位承担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民法典…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观看心得(观看民法典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范文五篇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 百科 全书,重在保护私权利,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类纠纷和矛盾的解决均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和支撑。一起来看看《民法典》 观后感 个人心得 范文 五篇,欢迎查阅! 《民法典》观后感个人心得1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民法典…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75(民法典851)

    民法典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关于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基本原则,是指其效力贯穿于民法典始终的民法根本规则。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中有两条价值线索。一条是合法权益受保护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另一条是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公平原则。 (1)平等原则使得民事主体适用相同的经济社会生活规则;自愿原则使得民事主体可以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凭借自己的自由意思追逐合理利益…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小巷(民法典楼道)

    想问大家,我能否把欠债人的照片张贴到大街小巷来告戒大家以免上当受害,不知这么做会犯法吗?请大家帮忙 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是违法的,因为把欠债人的照片张贴到大街小巷会侵犯欠债人隐私权。债权债务关系是属于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债权债务关系只影响到当事人,和别人并没有直接的、现实的关系,别人是无权知道的。 法律分析 照片是公民的个人信息,即使是欠债人的照片不经当事…

    2025年3月15日
    200
  • 房产民法典(民法法典房产)

    民法典对房产的规定 法律分析:男女双方在婚后购买房产的,该房产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原则上夫妻双方均等分割; 一方婚前购买房产且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若不存在还贷的属于一方的个人财产,另一方无权分割;若存在还贷的,一方需要对另一方就共同还贷部分和增值部分进行补偿。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二十七条 由…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直播学习(民法典视频直播)

    如何在百度直播上看民法典第三讲? 首先题主先在百度直播上面搜索民法典第三讲,搜索到内容后,点击进去就可以看了,若是搜索不到,那就用百度去搜索。 直播的时候读民法典犯法吗不犯法 直播朗读文学作品,不属于个人使用、学习,在没有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前提下,可能构成侵权。 一组民法典脱口秀短视频近日走红,对此你怎么看? 网上有一组“民法典脱口秀”短视频走红了。表演者钱…

    2025年3月15日
    200
  • 民法典7册(民法典第七版)

    民法典的七编依次分别为 民法典的七编分别为:第一编总则;第二编 物权;第三编 合同;第四编 人格权;第五编婚姻家庭;第六编 继承;第七编 侵权责任。 民法典七编制包括哪七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

    2025年3月15日
    2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