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医保可以通用吗
法律分析:不可以。医保卡目前不能全国通用,医保卡的使用规定各地存在一些差异,并且中国目前也没有实行全国联网,医保卡的使用还仅限于在投保地。
目前医保卡还不能在全国通用,并且医保卡也没有实现全国联网。因此医保卡的使用依旧只限与参保底。但是若在外地就医,还是可以有办法用医保卡报销的,具体方法为:
在外地就医前,可以在参保地办理异地医疗备案手续,那么之后在备案医院就医所发生的医保费用都可以直接使用医保卡进行结算,不用来回两地跑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条例》
第四十四条 病人使用个人帐户时,可以在任何一个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就医、购药。
医疗费用按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病人应当到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第四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应当遵守国家和本省医药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损害参保人员的合法医疗权益。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向病人告知有关医疗服务及收费明细情况。
医疗保险可以全国报销吗?
可以的,如果是在外地可以办理异地报销。需要先办理异地备案后,住院只需要到居住地的职工医保定点医院就医即可。参保人员在所申请地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先自行垫付,出院后到医保中心依照规定报销。
医疗保险可以全国使用吗?
医疗保险不可以全国使用,医保卡的使用只限于参保地。但是如果是外地就医,在外地就医前,可以在参保地办理异地医疗备案手续,那么之后在备案医院就医所发生的医保费用都可以直接使用医保卡进行结算。
全国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稳步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和备案人数持续增长。自2017年1月启动,截至2019年3月底,累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3万人次,医疗费用485.4亿元,基金支付285.1亿元,基金支付比例58.7%。
扩展资料:
参保人到医疗保险机构报销自己看病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一般要符合以下条件:
参保人员必须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持定点医院的大夫开具的医药处方到社会保险机构确定的定点零售药店外购药品。
参保人员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必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范围和给付标准,才能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
参保人员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中,在社会医疗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与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费用部分,由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统一比例支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医疗保险
人民网-国家医保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突破200万
医保报销是不是全国通用的
医保卡不是全国通用的。
医保卡使用范围:参保职工在定点医院、药店就医购药时,可凭密码在POS机上刷卡使用,但无法提取现金或进行转帐使用。
医保卡一般由当地指定代理银行承办,是银行多功能借计卡的一种。参保单位缴费后,地方医疗保险事业部门在月底将个人帐户金部分委托银行拨付到参保职工个人医保卡上。
/iknow-pic.cdn.bcebos.com/503d269759ee3d6d3b7105a54c166d224f4ade2d”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503d269759ee3d6d3b7105a54c166d224f4ade2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扩展资料:
医保具有“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缴费以低水平的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能承受的费用为准,广泛覆盖城镇所有单位和职工,不同性质单位的职工都能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
参保人员完成缴费年限后可以终身享受。其次基本医疗保险具有“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特点;以“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为原则。
按统一标准享受待遇。同样的准入条件,收费标准相同,享受的待遇也相同,不存在高低差别。员工门诊费用可从个人账户中扣除,扣完以后由员工自行付费。
员工住院费用按比例报销:1万元费用三级医院报销86%;1万至2万元费用三级医院报销88%;2万至4万元费用三级医院报销92%。如果员工连续几年不生病个人账户资金可以累计滚存。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5%8C%BB%E7%96%97%E4%BF%9D%E9%99%A9%E5%8D%A1?fromtitle=%E5%8C%BB%E4%BF%9D%E5%8D%A1fromid=10582159#3″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社会医疗保险卡”百度百科-社会医疗保险卡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62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