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等一批法律开始施行,这意味着什么?
《民法典》是中国首部用典字来命名的法律法规,其全篇总共12多个条文,而且每条都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民法典的施行意味着将要取代现在正在使用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多种法律法规,可见民法典实属重中之重,所以编纂一部只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当务之急也是开国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愿望。其实民法典并非横空出世,早在国54年62年79年和01年新中国曾持续四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制定工作,但都是因为有些方面不够成熟所以未能如愿。
终于在2020年完美编纂的民法典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对于每位公民都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民法典的实行对于我们广大群众意味着什么。民法典里的第一条有说明,为了进一步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整民事关系,从而维护目前的社会和经济体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全面弘扬核心价值观,依据最高法宪法制定民法典。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民法典的颁布,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以法律的形式兼容到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建构宏图之中,从而使社会主义原则,不仅只体现在现有的国家和官员的政治生活之中,现在将贯穿在整个社会上和人民的经济生活之内,这么做就为中国新时代经济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
特别是民法典新增了打印和录像等新型遗嘱的形式,取消了公证遗嘱的优先权。因为目前来说还有很多因打印遗嘱而引起的纠纷新时代法律也要与时俱进,增加新形势填补了目前的立法空白适应时代。 《民法典》的颁布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将会进一步更全面的进行将健康发展,我们一定相信,在民法典的引导下、保护和规范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民法典是什么?
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附则。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之前施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包括
“民法典具体涉及以下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民法典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婚姻家庭、继承和侵版权责任权,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典共一千二百六十条款,主要内容包括七大篇。
1、第一编总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共分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和附则11章、206条。
2、第二编物权编中,规定了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增设了居住权。
3、第三编合同编内容最多,几乎占了民法典几乎一半的内容,并且在典型合同中增加了保理合同、物业合同、合伙合同等。
4、第四编人格权编中,对贬损他人名誉权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对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严格保护。
5、第五编婚姻家庭编中,新增了离婚冷静期的规定,让那些冲动离婚的人冷静三十天。在夫妻共同债务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如果一方借债没有用于家庭的,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债。
6、第六编继承编中,对法定继承的代位继承进行了规定,对遗嘱不再以公证遗嘱效力最高,而是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7、第七编侵权责任编中,对网络侵权、共同侵权、产品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医疗损害责任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5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