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被划了,找不到人报警有用吗
车被刮了,如果找不到人的,可以报警。通常交警在接到报警电话之后会到现场并开展调查,通过调查监控录像或者询问周围的目击证人对侵权人进行搜寻,在锁定其侵权人之后,会进行联系,之后由侵权人依法赔偿。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七条 因调查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向有关单位、个人调取汽车行驶记录仪、卫星定位装置、技术监控设备的记录资料以及其他与事故有关的证据材料。 第三十八条 因调查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组织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证人对肇事嫌疑人、嫌疑车辆等进行辨认。
车被人故意划了报警有用吗
车辆属于个人私有财产,个人私人财产被恶意损坏,是可以报警解决的。
故意划车属于故意损坏私人财物,是违法行为,双方可以私下协商赔偿,协商不成的可以报警处理。
交警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的情节和实际的损失,对肇事者进行处罚。
不过,如果肇事者跑了,就要有证据,比如监控视频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中也规定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车被划了没监控报警有用吗
停车时尽量要停在有监控的地方,这可以防止车被划后,能够找到肇事者,那么车被划了没监控报警有用吗?
如果发现车子被刮了,周围还没监控,找不到肇事者,这时可以问问附近的人,看下有没有目击证人,或者就是在自己的车辆上安装行车记录仪,可以通过记录的视频来够帮助找到肇事者。要是在没有监控,没有人证,同样也没有视频内容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造成严重损失的,即使是报警了一般也没有什么作用的,警察是不会立案的,如果肇事者是存在了犯罪事实的,警察是一定会立案侦查的。还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可以找到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来现场取证,再根据保险公司的评定,最后结合车辆的保险作出相应的理赔。
因此说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车主在停车时一定要停在有监控的地方,并且车内最好是安装上行车记录仪。
车被划了报警有用么
车被划了报警是有用。报警后说明情况,让交警进行立案调查,因为如果周边有监控,交警是有权利调取证据的,若是成人就直接赔偿;若是孩子则由孩子的监护人进行赔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九十条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车被人故意划了报警有用吗?警察怎样处理故意划车
车辆属于个人私有财产,个人私人财产被恶意损坏,是可以报警解决的。
故意划车属于故意损坏私人财物,是违法行为,双方可以私下协商赔偿,协商不成的可以报警处理。
交警会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的情节和实际的损失,对肇事者进行处罚。
不过,如果肇事者跑了,就要有证据,比如监控视频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中也规定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汽车在小区被划,报警有用吗
汽车外表被人故意划伤,报警有用。这种行为属于故意损害他人财物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应当对此行为进行调查,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斗殴的。
(二)追逐、拦截他人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恶意划伤别人车辆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修正)》
第二条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本条例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2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