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婚的婚假是多少天
法律分析:二婚与初婚的法律地位相同,二婚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所以二婚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具体的天数如下: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陆腊段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十五条 公民晚早誉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局腊、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一个初婚一个二婚婚假怎么休
二婚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再婚职工婚假问题的复函》(劳社部函[2000]84号)有这样的答复:“根据《民法典》和国家有关职工婚丧假的规定精神,再婚者与初婚者的法律地位相同,用人单位对再婚职工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同初婚职工一样的婚假待遇。”所兄凳以二婚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
根据目前《民法典》以及《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初婚公民可享受3天法定婚假;晚婚初婚者可享受15天晚婚假(包含3天法定婚假);二婚者只可享受3天的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国家关于婚假的详细规定】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裤尘销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胡游能享受晚婚假。
【注】:由于新计划生育条例出台,原15天晚婚假已取消。
二婚婚假可以享受多少天
我国法定婚假天数为3天,但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婚假天数,例如北京市政府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假期七天。即2016年二婚婚假具体根据本地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详情可以拨打本地计生办电话或社保局电话12333。
二婚婚假期间工资怎么算?
根据我国计划生育法以及民法典等条例规定,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婚假、丧假、探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国家规定支付假期工资。即二婚婚假期间工资照常发放,为有薪假期。
二婚婚假是3天还是15天
法律分析:二婚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具体的天数如下: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游唯滑带团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山谈册行肢、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州世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神腊
二婚可以休婚假吗?
法律分析:再婚可以休婚假,只要再婚的婚姻关系合法成立就可以。一般婚假规定的是1到3天,以前还有大约20天左右的晚婚假,但是目前这项规定已经被取消。对于在外地结婚的职工,逗晌祥用人单位可山搏以适当地给予路程假,具体时间依据路程的长短来定。在婚假期间,工资是照发的,各用人单位不可以无故扣除。
法律依据:《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
一、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谨银
二、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由职工自理。
再婚有婚假吗多少天
有。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销裂枯婚的,可享受3天源让婚假。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亏洞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1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