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诈骗罪量刑标准2022
2022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具体如下:
1、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五百元至二千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五千元至二万元为起点,处三携搭迹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各省、自治区、直辖配老市高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汪冲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诈骗的立案流程是,派出所接受公民的报案,询问案件情况并 *** 笔录;派出所对案件进行审查,确有想要追究刑枝毁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并且属于其管辖范围的,予以立案;若不属于刑事案件的,公安机关应当向报案人说明具体情况,并出具相应的不予立案通知书;立案之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立案结果告知控告人。公安机关立案后,控告人等待具体的处理结果即可,若诈骗行为实施者有能力退赃的,被诈骗人被诈骗的财困卖歼物就有可能退回。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辩并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诈骗金额量刑标准是多少
一、诈骗金额量刑标准是什么
1、诈骗金额量刑标准是:
(1)诈骗2千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诈骗3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并滑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让团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2、客观要件。诈骗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 ***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绝滑腊财物;
3、主体要件。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诈骗罪;
4、主观要件。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在不同的犯罪情节下,对诈骗罪的犯罪分子处罚不同,也就意味着犯罪分子具体的坐牢时间不同。更高的时候是无期徒刑。
诈骗量刑标准是多少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如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罪的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差弊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罪的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罪的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更高人民法院、更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之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虚或族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更高人民法院、更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团州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51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