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赠与公证合同,赠与人己故二十年还有效吗
1、赠与公证有有效期。一般公证书的有效期为1年,房产证70年使用权,赠与公证书长期有效。赠与公证书取得后,房产部门通常要求赠与人去房产部门过户,如果超过期限,那可能会要审查是否逃税的问题。当然公证书仍然有效。
2、赠与合同公证后即承裁了法定的证明力,办理完赠与合同公证后赠与人死亡,赠与合同有效。
3、二十年前的赠与合同只要赠与人没有撤销赠与,是有效的。如果是公证过的赠与合同是不可撤销的。法律依据如下:《合同法》*百八十六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4、法律分析:赠与合同公证后即承裁了法定的证明力,办理完赠与合同公证后赠与人死亡,赠与合同有效。
5、法律分析:是有效的。法律规定了赠与合同公证制度,并赋予赠与合同以法律效力,同时规定办理不动产赠与合同公证还应当办理有关过户手续。
兄妹个人单方写的赠与证明现在受赠人过世还有效吗
1、赠与合同公证后即承裁了法定的证明力,办理完赠与合同公证后赠与人死亡,赠与合同有效。
2、赠与合同已经签订,只要赠与人没有取消赠与,在赠与人去世后是继续有效的。赠与合同不会因赠与人去世而失效。
3、赠与合同已经签订,只要赠与人没有取消赠与,在赠与人去世后是继续有效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百八十五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4、只要是赠与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受赠人又愿意接受赠与,这赠与就算有效的。问题是要有证据证明赠与的存在,如果没有证明存在这口头赠与,就不能听受赠人的一面之词而损害其它 法定继承人 的合法权益。
5、赠与应有受赠人接受赠与,否则,赠与不成立;除非赠与合同经过公证,经过公证的赠与不可撤销。
6、《合同法》*百八十六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赠与公证书的法律效力是什么?赠与人去世了,该公证书还有作用吗?
1、法律分析:是有效的。法律规定了赠与合同公证制度,并赋予赠与合同以法律效力,同时规定办理不动产赠与合同公证还应当办理有关过户手续。
2、赠与公证书取得后,房产部门通常要求赠与人去房产部门过户,如果超过期限,那可能会要审查是否逃税的问题。当然公证书仍然有效。如果过户前赠与人或者受赠人一方去世,那将不能过户,赠与行为是否有效只能协商或者诉讼解决。
3、即使是赠与人已经去世,公证书还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第三十六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赠与人死亡后,房产还能过户吗
赠与人死亡的过户方式:可以通过请求赠与人的继承人协助进行过户,或通过人民法院办理过户手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遗产管理人应当对被继承人生前的债权债务进行处理。
赠与人死亡后,房产还能过户的,不影响赠与效力,可以根据赠与合同正常办理过户,但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 *** 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予死亡后,房产也是可以过户的 ,过户时 ,必须出去老人赠予手续 ,或立下的遗嘱 ,还要出具老人的死亡证明 ,带上被赠与方的 户口,身份证和结婚证明 也夫妻双方要同时到场 到房地局就可以办理过户手续 。
房产赠予协议没有办理过户手续之前,赠与人随时都可以中止,所以说房产还没有办理过户手续赠与人已经死亡的情况,房产就不能再办理赠与过户手续了。
房产赠与公证后,赠与人过世了,房产肯定是按公证书进行过户的。。因为房产已经进行了赠与公证,即成赠与协议有效了,当赠与人过世了,也是能过户的。只是在办理赠与过户时需要赠与人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
这问题回答过了。无效的!国家物权法规定,产权是以变更住房房产证为证明住房产权的变更。根据第7条规定,办理不动产赠与公证的,经公证后,应及时到有关部门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否则赠与行为无效。
被赠与人去世了,赠与还有效吗
法律分析:赠与合同公证后即承裁了法定的证明力,办理完赠与合同公证后赠与人死亡,赠与合同有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赠与人去世后,并不影响赠与合同的履行,受赠人可以按赠与合同的约定占有赠与的财产。
赠与合同公证后即承裁了法定的证明力,办理完赠与合同公证后赠与人死亡,赠与合同有效。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49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