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商业秘密存在什么问题?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20世纪的企业家所犯最多最致命的错误是腐败,而21世纪的企业家所犯最多最致命的错误是泄密。 对此,我国法律早有防范。1997年10月1日施行的新刑法中,就增加了一个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名,列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的侵犯知识产权罪一节中。依照刑法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从犯罪构成理论方面分析,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不仅要有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而且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
侵犯商业秘密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非法获取技术秘密,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非法获取的技术秘密,合法掌握技术秘密的人员非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技术秘密以及第三人明知或应知上述情况仍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技术秘密的四种行为,均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和打击的。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要铤而走险。近年来,一些企业掌握技术秘密的人员违反保密规定,出卖技术秘密或“自立门户”、“另寻新主”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还有一些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通过重金收买、高薪聘请等手段,挖走国有企业的“人才”,使企业陷入生存困难的局面。
商业秘密被侵犯被泄露,除个别人见钱眼红、知法犯法外,企业对技术秘密的松散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技术秘密是有使用价值但不宜申请专利的技术,不少企业往往忽视对自己独特的专有技术、技术诀窍加以保密,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在用人上把关不严,不重视技术秘密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对重要的档案材料库、室“双人、双锁”管理制度没有落实。 当前已有部分企业对技术秘密管理采取了相应的保密措施,并与一些掌握技术秘密的人员签订单独的保密合同,以防商业秘密被窃取泄露。但收效甚微。
二、如何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确立防御型发展战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情报活动的重点从政治和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和高科技领域。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国际大竞争,成功之道不仅取决于对生长型发展战略的重视,还取决于防御型战略能否与其同步,在这两个战略下拥有各种“秘密武器”的多少,反映了企业的整体财富和经济实力。
增强经营者的保密意识。保密措施有软件措施和硬件措施之分。软件措施主要是制度上的保密措施,如签订保密合同、制定保密规章制度、限制文件的发放范围和数量、加强保密教育等。硬件措施是指物理措施,如隔离机器设备、专人专柜保管、将有关资料上锁等等。科技型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保守商业秘密的专项制度,明确决策层主管信息保密领导人员,设立企业信息保密领导机构,建立专兼职信息保密监督网和执行人员。
强化员工的归属感。科技型企业应通过对员工的情感投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其无形资产有所保障。只有员工的情感归属感增强了,无论是跳槽,还是被人利诱,都会大大减少商业秘密流失的情形发生。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45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