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国家目前提倡城乡居民以个体身份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地也在大力的宣传。那么自己缴费的话该怎么交呢?接下来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医疗养老保险自己怎么缴费及其他相关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自己是可
国家目前提倡城乡居民以个体身份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地也在大力的宣传。那么自己缴费的话该怎么交呢?接下来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医疗养老保险自己怎么缴费及其他相关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自己是可以交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交费的基数是根据当地社平工资决定的,交费的档次是由自己决定.
养老和医疗的缴费标准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按统一的缴费比例与工资水平决定的,而各省的工资水平不同,所以缴费标准就会有不同。因此最好电话咨询当地的人社局或养老、医疗经办机构。
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月缴费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可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100%范围内自行选择,缴费基数每年7月1日起调整;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0%。
例如:省2014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841元,因此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最低为2305,最高为3841;养老保险月缴费额最低为461元,最高为768.2元。
个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月缴费额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大病救助基金。个人基本医疗保险费月缴费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基数为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基数每年7月1日起调整。
自由职业者执行10%的缴费比例,月缴费额为384.1元(其中134.43元划入个人账户);失业人员可凭有效的失业证件执行6.5%的缴费比例,月缴费额为249.67元(无个人账户)。大病救助基金月缴费额:15元/月。
相关知识:
三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三险属于社会保险,现在通常说的是 五险一金 ,具体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即:住房。
缴纳三险是国家社保政策规定的,任何用人单位都应该为员工投保。只要你与所在单位签署了正是,它就应该为你投保。
但是这三险并不是完全由你的单位缴纳,而是由你本人和单位共同缴纳。按照职工工资,单位和个人的承担比例一般是:养老保险单位承担20%,个人承担8%;医疗保险单位承担6%,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承担2%,个人1%。
养老保险主要是未来退休之后领取的,以防晚年生活惨淡。
医疗保险主要是你生病住院时,单位可以报销50%左右的费用,也很重要。工伤保险就更明白了。
还有五险一金,企业如何给员工上保险
关于五险一金:
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五险一金”的缴费比例是什么?
目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0%(其中17%划入统筹基金,3%划入个人帐户),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0%,个人2%+3元;
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5%,个人0.5%;工伤保险根据单位被划分的行业范围来确定它的工伤费率;生育保险缴费比例:单位0.8%,个人不交钱。
公积金缴费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但原则上最高缴费额不得超过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300%的10%。
(统筹基金即:在养老保险制度从国家—单位制逐渐向国家—社会制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国家统筹,以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1)以企业缴费为主建立社会统筹基金;(2)由职工和企业缴费为主建立个人帐户;(3)政府负担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费用。这种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半基金制有利于应付中国人口老龄化危机,逐渐分散旧制度到新制度的转轨成本,逐步实现由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到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
四险一金的缴纳额度每个地区的规定都不同,基数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有的企业在发放时有基本工资,有相关一些补贴,但有的企业在缴纳时,只是基本工资,这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具体比例要向当地的劳动部门去咨询。
关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支取,是在法定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领取,是由设保登记部门来发放,比如“养老保险,要达到法定的年龄才可以,失业保险金的领取也是要具备条件,比如你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办理失业证明,同时又办了求职证,就是指你失业以后还必须有求职的意愿,这样的条件才可以领取。
如果失业之后你不想工作,那么就不能给你发保险金。另外,养老金和失业金是不能同时享受的。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44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