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民事法律行为及其相关概念

律来帮
商家名称:
律来帮
商家认证:
VIP会员
手机号码:
18365284851
添加微信:
18365284851
温馨提示:
请说在创想鸟看到,优惠更多

  辨析民事法律行为及其相关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最初是从契约制度和遗嘱制度中抽象出来的,而契约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之紧密可谓无处不在和我们的切身利益也可谓休戚相关,这就使民事法律行为作为一项民事法律制度在民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我早上出门去买菜,看到一个小孩在卖菜,我若买他的菜,法律上认不认可我的买卖行为为民事法律行为,给予相关的权利保护呀?又比如,我走在路上检到一个钱包,乐滋滋的抱回家,法律对我这一行为如何认定呀?如果我看到了失主的悬赏广告,认为他发出了要约,我归还失物用行动使要约变为了承诺,他若耍赖,我能否向法院主张他违约呀?再比如,我出去做生意,和别人签了份合同,谁知道标的物竟是走私来的,成了无效合同,我该怎么办,先前订立合同的行为还是不是民事法律行为呢?倘若不是,我就迷糊了,不是都符合成立要件了吗?不能生效就可以否认先前成立的是民事法律行为吗?

  看来要想正确理解一系列的民法概念,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作出正确判断还非得从最基本的搞清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入手,特别是理解我国对此概念现行的规定和主流的观点。因为我感到目前学术界对民事法律行为及其相关概念的划分上还存在较大争论,比如对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等如何按合法性或表意性这两个主要的区分标准将其统一归于一个层次分明的逻辑体系而又能避免概念间的相互交叉甚至是悖论的形成呢?而理论界与立法界似乎也没有达成共识,依旧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比如对于民事法律行为究竟是否必须合法有效意见不一,《民法通则》明确称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行为,无效、可撤消或是效力待定的只能称民事行为。可许多民法教科书,包括笔者手中的“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民法原论》(马俊驹 余延满著 ,法律出版社)依旧称“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可撤消民事法律行为”。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笔者无知,但总认为与我国民法学学苏联、又学学德国也许不无关系吧。

  言归正传,笔者就按《民法通则》的规定再结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做些浅陋的分析和区分吧。

  一、 解读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法通则》54条的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虽然说到了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性和合法性却没强调它的表意性,究竟公民或法人是基于自己的意思还是由于法律的客观规定而发生的法律后果,法条并未明示。而在55条,具体列举合法有效的三个条件时却突然冒出个“意思表示真实”,让人甚感突兀,可见法条规定的不够科学。[page]

  笔者较为赞同的是这种说法: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其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合法行为。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想送东西给甲,并且也的确给了,这种在我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赠予行为在法律上就成了正儿八经的民事法律行为。首先我的目的是使我的东西从归我所有变成归甲所有,即是一种进入民法规范领域的转移所有权的物权行为;且最终的法律效果是按我本人的意思表示所发生的,是我所期望、所预料的。即我乐意送给甲就送给甲,法律无权规定我送给乙,法律所做的只是确立我意思表示的内容在法律上有效力,使我的意志依法实现为法律关系。当然,在这里我必须是适格主体。

  可见,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实现法定主义所无法实现的调整关系,符合丰富多彩的民事生活,其概念的精髓便在于充分体现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是当事人意志的法律化。

  二、从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上辨析相关概念:

  (一)、表意性

  从这一特征上我们可以将民事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行为、事实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区分开来。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显然是一种意思表示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意思表示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比如:要约邀请、要约等都仅仅是意思表示行为而非民事法律行为,它不像订立遗嘱那样是单方行为,作为合同的成立方式必须有双方的合意,既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行。

  其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表意性必须是指正是以此而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意思,它不同于一般的行为所指的“有意识的活动”中的意思。我认为,这是区分事实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关键。因为虽然我们说,事实行为是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而是依照法律规定客观上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但并不是说,行为人就没有自己的行为意图。比如,就典型的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来说,我们认定它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是因为它不以意思表示为要件,虽然作为管理人主观的行为,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但最终引起的法律后果,即管理人与被管理人间所形成债的关系却并非是基于此意思而发生的。所以无因管理只能是一种事实行为。可见,事实行为中行为之意志性与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具有不同含义。

  最后,用一个案例说一下准民事法律行为:某厂不慎丢失了一张空白转帐支票,于是在报纸上刊登“声明作废”的失物启事,然而事隔不久,工商银行竟然通知该厂有人用那张支票在某家电公司提走了12万元的家用电器。现在纠纷来了,这损失该有谁承担。虽然该厂将其终止支票效力的意思已通过媒体表现出来了,但家电公司并没有关注了解的义务呀,它若没看到失物启事怎么办呢?所以该厂单方面所做出的意思表示并不能构成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公示催告程序通过人民法院宣告票据无效才能产生法律约束力。这里的公示催告就是一种准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并不能用“声明作废”这种一相情愿的表意行为来达到该厂所希望的法律效果。而准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也就在这里。[page]

  (二)、合法有效性

  这是目前学术界对民事法律行为最大的争议之所在。究竟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有效是指它的构成要素呢,还是指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合法有效呢?换句话说,合法有效究竟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呢还是它能否生效的条件?

  我揣摩着《民法通则》的意思似乎都是赞成前者。且从法条来看,根本没有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成立与生效之分。因为,最终不能生效的,《民法通则》都一概不承认是民事法律行为。连这个概念都不是了,还谈什么“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呢?成立的恐怕只能是一种民事行为吧,倘若能生效,才能惯名曰:民事法律行为。我觉得《民法通则》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54条连“意思表示”这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关键性内容都没顾得上写上却惟独不忘强调是“合法行为”。且在55条又具体阐述了“合法”的三个方面: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而对于不能完完全全生效的,统统称为民事行为,如法条58、59、60、61条都 是这样规定的。

  这里我们就可以对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做个区分了,民事行为的实质在于其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但民事行为是否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能否实现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目的,还得决定于其是否合法,是否能提升为民事法律行为。可见,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行为两者是种属关系。

  三、区分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意义:

  理论界一直将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的要件设定的很低,即只要有行为人,且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即可。我感觉这种成立的所谓的“民事法律行为”都将外延放宽到和意思表示行为差不多的地步了。虽然学理界无法克服逻辑上的矛盾和对《民法通则》57条“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起就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然冲撞,但其这么做也有其自己的道理。

  因为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来自与契约制度的。为了使合同能更广泛的进入到法律的保护领域中,增加交易的安全,放低合同的成立条件并在发生纠纷时,能主张一个缔约过失责任,承认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还是有意义的。比如,本文一开始就举的我去买菜的例子,虽然最终我能否合法有效的买到菜还要得到那卖菜小孩的监护人的追认,但我和那小孩达成买卖合意,这买卖合同还是成立的,是属于民事法律的成立,只是欠缺生效要件而已。

  以上便是我初学了民事法律行为一章后的所思所想。其幼稚可笑不成熟之处权作茶余饭后的笑料吧。[page]

消息提醒:福州的白女士添加了微信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34300.html

(0)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00:58:06
下一篇 2025年2月6日 16:42:13

相关推荐

  • 民事法律行为区分

      事件、事实行为、法律行为   民法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实。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动。是否和人的意志有关,是事件区别于行为的关键。注意: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是指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强调把事件本身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区别开来,如果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1000
  • 什么情形下要约失效

      要约失效,即要约丧失法律效力。要约失效后,要约人不再受其约束,受要约人也终止了承诺的权利。要约失效后,合同即失去了成立的基础,受要约人即使承诺,也不能成立合同。合同法规定,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要约失效:   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时。拒绝要约,包括明确表示拒绝,或对要约进行了修改、限制或扩张。要约人一旦收到受要约人不接受或不完全接受要约的通知,要…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1000
  • 农产品商标的概念

      农产品商标是商品商标的一种,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上使用的,用以区别农产品来源的标记。以商标的概念为依据来给农产品商标下定义并不困难,然而要理解什么是农产品商标并对农产品商标进行研究,仅仅依凭这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农产品商标的特殊性使之区别其他商品商标,而这些特殊性正是来自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所以要对农产品商标进行研究,首先有必要对农产品进行探讨。农产…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900
  • 要约应具备哪些条件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在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中又称为报价、发价或发盘。发出要约的当事人称为要约人,而要约所指向的对方当事人则称为受要约人。一项要约要取得法律效力,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首先,内容具体确定。包括:   第一,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一项要约,可以由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不管他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但是,发出要约的人必须是特定…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700
  •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辨析长春铁路运输法院    林号兵[内容提要]  本文拟从介绍民法学说中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的两种不同观点入手,揭示我国《民法通则》中所体现的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矛盾、缺陷,进而论述摒弃这一学说对于我国民事法律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事法律行为   本质合法说   可变更   可撤销一、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在《民法通则》颁…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900
  • 山阳法院:苍天无情人有情 司法为民暖人心

      8月1日,陕西省山阳县人民法院中村法庭受理的一起案件的原告陈晓玲徒步来到该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谢谢法庭,谢谢法官,是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希望。”   事情还得从今年3月开始说起,原告陈晓玲乘其丈夫邵新彦驾驶的摩托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邵新彦当场死亡,原告陈晓玲身受重伤,本次事故经山阳县公安局交警队认定货车负主要责任、邵新彦负次要责任,后经山阳县公安局交警队…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600
  • 商标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商标与商号   商号是商事主体为表明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在商事交易中为法律行为时所使用的专有名称。   商标和商号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   (1)商标用以区分不同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所提供的同类商品,但其使用者是固定的。商号也是由一个特定的生产经营者在商事交易中独占使用,以区别其他商事主体。   (2)商标所使用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以及商号所使用…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800
  • 要约邀请的法律定义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意思表示行为,一经发出就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而要约邀请的目的是让对方对自己发出要约,是订立合同的一种预备行为,在性质上是一种事实行为,并不产生任何法律效果,即使对方依邀请对自己发出了要约,自己也没有承诺的义务。因此,要约邀请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寄送的价目表、拍卖…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1100
  • 打官司诉讼费用的标准是什么?

      诉讼费用的征收标准,按《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诉讼收费有案件受理费,申请费,其他诉讼费用。案件受理费分财产案件的受理费和大非财产案件的受理费。财产案件的受理费,按当事人争议财产的价额,规定一不定期比例,按比例征收,非财产案件的受理费,按件征收。财产案件不满1千元的每件交50元;超过1千元至5万元的部分,按4%交纳;超过5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3…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6日
    700
  • 上诉人向最高法院提出撤诉后,诉讼费能否退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本院各类案件诉讼费收交办法》上诉人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并交纳诉讼费后,又提出撤诉的,立案庭立案后,将案卷移送相关的审判庭审查决定;准许撤诉的,上诉人持准许撤诉裁定书到我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局办理退还诉讼费的手续。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5日
    800
  • 上诉人应如何上诉?

      提起上诉,首先要提交上诉状,不能口头起诉。上诉状必须用钢笔书写,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上诉人和被上诉人的姓名。如果是公民,应写明该公民的姓名;如果是法人,应写明该法人的名称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如果是其他组织,应当写明该组织的名称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姓名。第二部分是原审人民法院名称,案件的编号和案由。第三部分是上诉的请求和理由。上诉状准备好之后,…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5日
    900
  • 什么叫撤诉?

      撤诉包括撤回起诉、反诉和撤回上诉。撤诉是当事人的一项民事诉讼权利。在一审程序中,从人民法院立案起至宣告判决前的任何阶段,当事人都有权用书面或者口头方式申请撤回起诉或者反诉。申请提出后,是否准许撤诉,则由人民法院决定。对于因规避法律而撤诉,或者撤诉可能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利益的,人民法院有权不予批准。在二审程序中,从上诉人提交上诉状起至宣告判决之前,上诉…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5日
    800
  • 原告应如何起诉?

      原告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书面起诉状,起诉状必须用钢笔书写或者打印,递交给人民法院的受理起诉部门,递交起诉状时,应按照被告人数提出起诉状副本。如果被告为一人,应提交两份起诉状;如果被告是两人,应提交三份起诉状,以此类推。起诉状副本可用钢笔书写或者打印,也可复印。原告的起诉状应包括以下内容:㈠起诉状的标题。通常写“民事起诉状”或者“民事起诉书”。㈡原告和被…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5日
    1000
  • 如何委托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就是代理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根据民事诉讼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委托诉讼代理人需遵从以下规定:(一)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法定代理人和法定代表人都可以委托代理人;(二)每个当事人,以及法定代理人和法定代表人,最多只能委托两个诉讼代理人;(三)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5日
    600
  • 当事人如何交纳诉讼费用?

      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要交纳诉讼费用。诉讼费用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交纳的因进行民事诉讼所需的费用。诉讼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所需的费用。案件受理费,是人民法院决定受理起诉或者上诉时,原告或者上诉人应根据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向人民法院预交的诉讼费用。具体收费可向人民法院询问。非财产案件的当事人除应交纳复制庭审材料和法律文书的费用外,一般不负担其他诉讼费用。财…

    法律知识 2025年3月25日
    8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