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道路法规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司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并不会轻易违法。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司机法律意识淡薄,一心为了逃避责任而选择逃逸,殊不知不但没有逃逸成功,还造成严重后果(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最终得到了法律的严惩。如果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会被判多少年?
我国对于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对逃逸者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可知: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交通事故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恶劣情节包括: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3、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通过上述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有多严重。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遇到开车撞人后千万不要逃逸,按刑法判定机制来执行较少,大多是加大罚款力度,让受害家属获得较高的经济赔偿,从而从轻量刑甚至免于有期徒刑。
相关热点:
①红灯没刹住停在人行道
②把别人车漆刮了我跑了
③走错收费口倒车扣分吗
车型库相关车系 逸致 价格:14.98 – 23.98 万 品牌:丰田 用户关注度:10 级别:MPV 种类:MPV 三年保值率:53% .cxk-mark {width:745px;float:left;} .cxk-mark span {line-height: 38px;font-size: 16px;padding-left: 10px;color: #0099cc;border-left: 1px solid #e4e4e4;} .cxk-mark img {width:48px;float:left;padding-right:10px;} .cxk-mark a {text-decoration: none;font-size: 23px;font-style: normal;color: #0099cc;font-weight: bold;float: left;padding-right: 10px;} .cxk-mark a:hover {color:red;} .item {width: 715px;height: 112px;border: 1px solid #e4e4e4;padding: 22px 15px 22px 15px;float: left;margin: 0 0 30px 0px;} .pic {float: left;width: 150px;height: 112px;overflow: hidden;padding-right:15px;} .pic img {width: 150px;} .tit {font-size: 18px;height: 40px;line-height: 36px;font-weight: bold;} .tit img {width:38px;float:left;padding-right:10px;} .tit a {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0099cc;float:left;} .tit a:hover {color:red;} .des {font-size: 14px;height: 36px;line-height: 44px;float: left;width: 180px;overflow: hidden;font-family: 微软雅黑;color: rgb(0, 0, 0);} .des em {font-style:normal;color: #f00;} .des a {text-decoration: none;color: #0099cc;} .des a:hover {color:#f00;}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33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