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刑法的概念和意义)

律来帮
商家名称:
律来帮
商家认证:
VIP会员
手机号码:
18365284851
添加微信:
18365284851
温馨提示:
请说在创想鸟看到,优惠更多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根本准则。通说认为,我国刑法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均衡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罪刑平等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清华大学张明楷老师认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法益保护原则和权利保障原则。西北政法陈子平老师认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主义、行为主义和责任主义。不同学者观点不同,我们终点根据刑法的规定按照通说展开。

一、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刑法当中,存在着“情无穷,法有限”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立法能力的有限性与犯罪行为的无穷性以及刑法典的稳定性与犯罪现象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追求形式合理性还是实质合理性因此成为一个问题,罪刑法定主义所倡导的就是形式合理性:只有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的,才能定罪处罚;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无论该行为具有多么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都不能定罪处刑。也就是说,为获得形式合理性,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能不以丧失实质合理性为必要的代价。[1]

民主主义和尊重权利主义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立法、司法、执法都是民主的过程,事先规定国民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具有预测可能性,这也是尊重权利的体现。

《刑法》第 3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根据第3条之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面:积极的罪刑法定和消极的罪刑法定。积极的罪刑法定旨在保护法益,消极的罪刑法定旨在保障权利,从而确保刑法既是善良公民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权利保障是罪刑法定原则追求的终极价值,就像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所说的,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国家。防止国家滥用刑罚权,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还是要谦和一些。笔者认为,就像包拯所说的,“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对于国家而言,一方面作为公民的家长,在刑罚这个意义上把家长的身份让渡给了刑法,刑法就要端起家长主义,给大家立个规矩,以保护法益。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的权力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还要禁止刑罚权的滥用,这也就需要给家长权设置个限度,来防止家长权对权利的侵害,通过罪刑法定等原则来保障权利。

归纳:罪刑法定原则旨在通过限制国家刑罚权,来更好保护国民的自由和权利。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罪刑法定原则起源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对抗中世纪英国国王专制,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被支配者的自由。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包括以下主要派生原则:1.2.3限制国家刑罚权,为形式侧面;4要求刑罚适当,为实质侧面。

1.禁止类推:严格的罪刑法定

禁止类推,即禁止类推解释,对于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不能适用类似性质事项的法律规定。因为类推实际是法官在事实上创制法律,

公正是一个国家施政的目的,贯彻到法律上,法律本身就应当是正义的化身。作为法律的适用者、解释者继续怀揣公平、正义之心去解释刑法,必须严格按照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来进行解释。孟德斯鸠曾说,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如果我们公分远近,那将没有人在信仰法律,在法律不被信仰的世界我们自己的权利又如何得到保障。严格的罪刑法定,就是为了更好的限制国家刑罚权,但需要注意,这里并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

2.禁止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

成文的罪刑法定,即刑法的法定化,成文是前提,没有成文法就没有罪刑法定,但有成文法不代表就一定是罪刑法定。犯罪和法律后果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民事案件在处理时有法律依法律,法律未规定,可以依习惯,无习惯可以依法理。可以说,习惯法是民法的法源,但刑法不同,通说还是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排斥习惯法,罪刑法定中的法定,不是依习惯定,习惯法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家族、宗教、村落等习惯的养成,未必符合刑法的立法目的。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赔命价习惯法,即杀人后拿钱买命。发生杀人案件后,由原部落人及其子弟、宗教人士出面调解,由被告人向被害人家属赔偿相当数额的金钱和财物,从而达到平息诉讼和免除刑罚处罚的方法。[2]

对此,陈兴良认为不应当将成文的罪刑法定和习惯法绝对的对立,而是应当在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之下,采信习惯法。也就是说,不能排斥全部习惯法。陈子平也提到,习惯法有间接意义,针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文义解释时,有时不得不以习惯法为考量。[3]张明楷则认为,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习惯法最能体现民意。但是,在当今社会,不管是根据民主主义还是根据预测可能性的原理,都必须排斥习惯法。习惯法虽然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但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4]

笔者认为,成文的罪刑法定,原则上排斥习惯法,特殊情形下,是否一定排斥习惯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文述及民族习惯法在出罪时的作用,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在一定情形下则需要借助习惯来入罪。关于习惯法能够成为限定条件下出罪或入罪理由,还有待结合实务案例作进一步研究。

另外最高院、最高检指导案例制度不是刑法的来源,不能作为罪刑的“法定”,毕竟我国不是判例法,不能将先例作为判决依据。但实务中判例尤其是指导性案例的参考作用还是非常大。

3.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后法

刑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在有罪的情况下,具体如何处罚,只能依据行为当时的法律,而不能依据行为后颁布实施的法律进行评价。这就是禁止事后法的原则。但是,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换言之,对被告人不利的法律,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对被告人有利的法律,这个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我国刑法第3条没有明示禁止事后法的原则,但是依据国际公约并联系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立法者和司法者必须严格遵循禁止事后法的原则。[5]

4.确定的罪刑法定,禁止不确定的刑法

确定的罪刑法定,是实质的侧面,包括立法的明确性和司法的明确性。立法层面的明确性要求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犯罪构成的明确性;司法的明确性要求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的明确性、起诉书和判决书的明确性。

立法的明确性:

(1)犯罪构成的明确性。犯罪构成在规定上也是相对明确,刑法不可能像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到的那样,“明确到不允许解释”。

(2)禁止绝对不定期刑。如果立法在刑罚上绝对不定期,法官的权限将无限放大,不利于保障权利。同样,由于具体案件的情形都会有所差别,立法也禁止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如此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也难以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因此,我国刑法规定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司法的明确性:

(1)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的明确性。刑法作为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司法适用中存在大量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本身是对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的解释,所以应当具有明确性。作为指导案例,虽然不是刑法的渊源,但却成为司法实务的重要参考,其裁判理由和裁判要旨必须明确。

(2)起诉书和判决书的明确性。司法实践中很多起诉书和判决书内容比较简单,尤其是判决书对于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仅以不采纳不认可的用语简单予以回绝,说理不够充分或根本不予说理,不利于被告权利益的保护,相反,法条、事实、证据的论述要比裁判理由充分的多,所以基于罪刑法定原则起诉书和判决书也应当具有明确性。

归纳:第一,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 刑罚运用的具体制度等;刑法分则明确规定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明确、完备的法律标准。第二,刑事司法方面,废除类推适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处刑。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和理念

我们反复强调,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华东政法刘宪权教授认为罪刑法定原则具有偏向性,它的根本精神就是有利于被告人。公诉人代表国家机关对被告人提起公诉,在公权力面前,被告人居于弱势地位,因为法院在定罪前被告人存在无罪的可能性,但却被羁押在看守所,人身失去自由,如果罪刑法定的偏向性要偏向被告人一方。同时,刘宪权还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刑事理念就是要贯彻疑罪从无,即进行无罪推定。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意味着对所有人,无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定罪量刑以及行刑的标准上都平等地依照刑法给予处理,不允许有任何歧视或者优待。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称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第 5 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据此,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两方面内容:

第一,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

第二,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刑法》以下规定体现了这一原则:

第一,刑法总则规定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自首、坦白、立功的犯罪分子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于未遂犯、预备犯,等等,均体现刑罚与犯罪分子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第二,《刑法》第61条规定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表明裁量刑罚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

第三,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

归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不罪不罚、罚当其罪。

消息提醒:福州的白女士添加了微信

律师在线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咨询
微信号:18365284851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普法网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aw.chuangxiangniao.com/p/249723.html

(0)
上一篇 2025年2月9日 14:25:32
下一篇 2025年2月9日 14:25:47

相关推荐

  • 自己打官司的流程是什么(打官司起诉步骤)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可能经常遇到一些小纠纷,比如借钱不还、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超市食品过期等。在协商无果,投诉无门,用尽了能求助的途径后怎么办?对方还是很强硬,不还钱或不赔偿。那么这时,我们只能寻求法律的“强制手段”了,去法院打官司。 首先讲一下审判阶段,可以分为一审程序,审理期限6个月,其中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案件时间更短;二审程序,审理期限3个月;审判监督程序…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为什么再审一般不推翻诉讼(二审败诉申请再审流程)

    一、案例索引 1、发回重审——最高院《彭建雄、赣州伟业天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再审民事裁定书》,案号(2020)最高法民再81号,裁判法官张爱珍、肖峰、张颖,裁判日期二〇二一年三月十二日,案例发布日期二〇二一年五月七日。 2、提审裁定——最高院《彭建雄、赣州伟业天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再审审查与审判监督民事裁定书》,案号(…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欺骗案立案标准是什么(认定诈骗罪的四个条件)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数量的不断上升,让诈骗罪这个罪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有数据显示,近四成的网络犯罪案件涉及诈骗,其中包括了著名的杀猪盘、贷款诈骗、刷单诈骗等等。那么法律对于诈骗案的定义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在法律规定中,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构成的…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500
  • 开无犯罪记录证明需要什么材料(无犯罪记录证明新规定)

    在申请出国定居移民、探亲旅游、游学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无犯罪记录公证,那么,无犯罪记录证明怎么开,又该如何办理无犯罪记录公证呢? 可受理公证处 申请人的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公证处 无犯罪记录证明开具单位 申请人的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派出所 证明开具流程 1、到公证处领取介绍信(有条件的公证处会提供电子版介绍信,大部分的公证处需要到现场领取); 2、持…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500
  • 造谣罪立案标准及判刑(网络造谣罪的认定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为依法打击网络诽谤等刑事犯罪,提供了明确的司法依据。 一、明确“网络诽谤”犯罪标准: 司法解释明确,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劳荣枝案件详细经过,法院一审判决死刑

      摘要: 昨日,一场逃亡20年的连环故意绑架、抢劫、杀人案件于2021年9月9日公开宣判,此次案件由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在宣判当天对被告人故意杀人、抢劫和绑架案件数罪并罚,判决死刑,并剥夺终身政治权利,没收全部个人财产。   此次案件,要追溯到20多年前,犯罪人劳荣枝与其男友法子英流转南昌、温州、南京、广州、北京、合肥等多地,以色诱诱骗被害…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500
  • 劳荣枝一审判决死刑,不服并哭诉自己是“好人”

      摘要: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乏,20年逃亡终于抓捕归案,背负7条人命,勒索巨额,手段极其恶劣,最终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绑架三罪并罚,判决死刑。而犯人听到判决后却不服,并称自己为“好人”…………..不少网友直呼:原来“恶魔”也怕死……..   “我不服、我不服”。   “…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800
  • 皮箱藏尸案案发详细经过-被害女孩初中还未毕业就早早辍学打工

      摘要: 被害人方某某的老家是位于案发地点400多公里之外的上饶市广信区茶亭镇前坊村,据方某某的家属回应,案发后,方某某的手机,身份证、银行卡等证件都不见了,而根据警方的调查发现,方某某被害后,嫌疑人谢某从方某某的支付宝中转走了4000元,根据警方对尸体的检验确认作案凶器为一把匕首,嫌疑人行凶后将匕首扔进河里,现已被打捞上来。   皮箱藏尸案被害女孩: 究…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最新立案标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缓刑条件)

    一、 法律规定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 构成要件 1、 本罪…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故意伤害罪立案流程及时间(寻衅滋事定罪标准)

    故意伤害罪的结果是造成对他人健康的损害。《刑法》根据伤害后果不同,分为轻伤、重伤与伤害致人死亡三种情形。故意伤害罪必须造成轻伤以上结果。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于轻微伤害的损伤。 一、故意伤害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故意伤害行为根据伤害后果不同,分为轻伤、重伤与伤害…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600
  • 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改的内容(最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8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8年10月26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决定 (2018…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民法典侵犯个人隐私罪立案标准(有关侵犯隐私罪量刑标准)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不法分子拿到公民个人信息后,会进行诈骗,情节严重者触犯刑法。那么泄露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网友咨询:   泄露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江苏朋德律师事务所顾勇律师解答:   泄露个人信息罪立案标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应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  …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300
  • 寻衅滋事罪最新辩护词怎么写(寻衅滋事从轻处罚辩护技巧)

    通常认为流氓罪是寻衅滋事罪的前身,因为1983年全国人大发布的《关于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流氓罪被广泛应用,甚至到了最严重时适用死刑的程度,而流氓罪也成为了“口袋罪”。 1997年,《刑法》将寻衅滋事罪从流氓罪中剥离,单独成立罪名。寻衅滋事罪的犯罪行为又细分为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或任意毁坏、占有公司财物,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故意的过失判刑内容规定)

    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我国目前《刑法》共有罪名422个,过失犯罪48个,占总数的11%。 一、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 刑法最新版本全文解读(2022最新刑事立案量刑标准)

    涉税系列案件量刑标准89-95条 89、【逃税罪】(刑法第201条) (一)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25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应予立案追诉,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二)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2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90、【虚开发票…

    刑事辩护 2025年6月28日
    4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